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民消费不足对中国经济增长形成了制约,收入不平等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然而,现有研究对收入不平等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理论背景关注甚少,探讨研究这一问题的理论框架并提供实证检验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收入不平等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为主线,首先从收入不平等的度量入手,在回顾和比较了相关指标之后,基于最新微观数据测量了中国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最新变化趋势。进而,从理论和实证方面研究了收入不平等程度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在确定了相对收入假说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将库兹涅茨悖论和Easterlin悖论都统一在此框架下,并使用来自CFPS调查的微观数据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居民幸福感两个方面对相对收入假说进行了验证。最后,基于收入不平等背景下消费刺激的美国经验,总结了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率的理论影响,并在使用综合金融发展指标度量的基础上,分别对美国和中国做了实证检验。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1)收入不平等程度方面:1988-2009年间,农村内部、城镇内部和全国整体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都呈上升趋势。中国的总体基尼系数在1995年就已超0.4的国际警戒线。中国农村内部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高于城镇内部。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处于世界较高水平,既高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也高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2)收入不平等与居民消费方面:相对收入假说是唯一和现有主要经验事实相符的消费理论,是研究收入分配和居民消费的必要理论起点。描述收入和幸福的经验关系的Easterlin悖论是相对收入假说的另一关键证据。基于相对收入假说可以得到Easterlin悖论的解释,而考虑到效用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检验相对收入和居民幸福感的关系也是间接验证相对收入假说的渠道。基于居民消费倾向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相对收入水平对平均消费倾向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居民幸福感的实证研究发现,居民幸福感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且两者呈正向相关关系。总的来看,实证研究为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提供了支持。 (3)金融发展与居民消费方面:美国的金融发展程度是居民消费率的格兰杰原因,且不同度量指标和居民消费率之间总体存在稳定的长期正相关关系。关于中国实践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程度和居民消费率之间不存在稳定正相关关系,统计上的因果关系也并不稳定。这是由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问题造成的,包括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主导金融体系、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私人企业和个体不能得到有效金融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