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背景下北半球陆面过程响应特征预估分析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awayu0bell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NCAR CCSM3.0 IPCC AR4陆面模式(CLM3.0)20世纪气候模拟(20C3M)和21世纪中等排放SRESA1B情景下的气候模拟结果,从空间分布、时间变化以及区域差别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全球变暖背景下21世纪北半球大气、陆面的水分、热量和积雪等过程的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21世纪北半球气温将继续呈上升趋势。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21世纪北半球大气降水、空气湿度和地面净辐射通量都呈增大趋势。夏季空气湿度和净辐射通量的增大幅度将大于冬季,冬季降水增幅大于夏季。21世纪上半叶大气降水及空气湿度的增幅将大于下半叶,而地面净辐射的增大幅度小于下半叶。在SRES A1B排放情景下,21世纪北半球地面温度仍然呈上升趋势,冬季增温幅度大于夏季,且冬季地面温度的年际变化也比夏季明显。地面温度增幅大体上呈纬向带状分布,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增加。冬季北美地区地面增温幅度强于欧亚大陆,而夏季区域差异并不大。伴随空气温度和地面温度的升高,21世纪北半球陆面地表感热通量也表现为增加趋势;冬、夏季感热通量在21世纪前期略有下降,增加趋势主要发生在21世纪中后期。冬、夏季潜热通量均呈持续增大的趋势,且夏季增幅和增强趋势均比冬季明显。夏季地表土壤热通量呈减小趋势,而冬季土壤热通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气候变暖背景下,伴随降水率的增加,21世纪北半球陆面蒸发、地表径流量也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平均而言,夏季地表蒸发率的增加比冬季更为明显;而地表径流的增加则以冬季更为显著。土壤含水率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其中21世纪上半叶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后期上升趋势相对较弱,冬季土壤水分变化的振幅大于夏季。随着北半球地面温度持续升高,21世纪北半球陆面积雪深度呈下降趋势,且冬季的下降幅度大于夏季。冬季积雪深度的年际变化显著,区域差异明显;冬季北美和欧亚地区都表现为一致的下降趋势,北美地区积雪深度的下降幅度大于欧亚地区;夏季积雪深度在欧亚地区呈现较弱的下降趋势,而在北美地区下降趋势和下降幅度都比较显著。
其他文献
运用广义帕雷托分布(GPD)和广义极值分布(GEV),借助于L-矩(线性矩)的参数估计方法,对长江上游地区四川盆地12站1991-2007年的小时极端降水量进行拟合比较。运用Hill图,结合统计量D*来确定GPD的最佳门限值是合适的,选出的样本是独立的。各站的小时极端降水概率分布均符合GPD和GEV,但GPD模型的拟合精度要优于GEV模型。利用两种模型推算出各站给定重现期的最大小时降水量,通过分析
热带气旋是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为了更加有效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了解热带气旋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及其机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对于热带气旋的季节预报研究以及对热带气旋的气候变化探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热带气旋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热带气旋的生成、强度和路径等与大尺度环境场密切相关。因此,深入研究热带气旋生成与大尺度环境场的关系,对热带气旋季节预
气候变化和城市化是使得人类更容易遭受灾害影响的两大因素,这两个因素在城市群叠加,使其成为容易遭受灾害侵袭并造成重大损失的高风险区。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降水量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降水时空分布的改变,必然对城市群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本研究利用481个气象站1951-2010年的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年和四季各级降雨日数的地理分布特征,并对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等
本文针对FY-3A卫星微波湿度计MWHS (Microwave Humidity Sounder)资料的质量控制进行了研究。选用2010年冬季1月17-23日FY-3A微波湿度计MWHS Level1C格式的全球观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权重算法对观测增量O-B进行质量控制,其中O是FY-3A微波湿度计观测的亮度温度,B是基于NCE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
气象卫星探测资料在业务系统中的应用已经被公认为是提高数值天气预报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学者对卫星辐射率资料直接同化在中尺度数值预报中应用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步阶段,目前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变分同化方法。随着四维同化的发展,集合卡尔曼滤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如何利用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卫星辐射率资料,改进模式初始场,从而提高中尺度数值预报的准确率,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WRF-EnSRF同
雨滴在下落的过程中呈旋转扁椭球形状,在利用雷达进行降水观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扁椭球形状的散射特性。Gans理论、T矩阵和DDA法是常用的计算非球形粒子散射特性的算法。Gans理论是适用于小旋转椭球的散射理论,可以得到其精确的解析解,计算速度比T矩阵法和DDA法快。DDA法是一种计算任意形状和结构粒子散射特性的有效工具,但由于计算耗时和复杂的计算程序使之在雷达资料定量处理的过程中受到限制。本文根据这
干空气影响热带气旋活动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人们发现,大西洋地区热带气旋的活动不仅受到撒哈拉干暖空气层(SAL)的影响,还受到副热带高压下沉干空气的影响。本文模拟了2006年大西洋地区撒哈拉干暖空气层的活动以及热带风暴Debby等热带气旋的活动,利用模式资料以热带风暴Debby为例,分析了Debby的温度场以及相对湿度场等的分布,并且着重研究了影响Debby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干空气的源地。分
降水是陆上水资源的直接来源和水循环的首要环节,面雨量作为整个区域内单位面积上的平均降水量,能较客观地反映整个区域的降水情况。但是由于降水空间分布的复杂性,传统的基于有限的气象站点观测数据的面雨量估算方法往往只能获得大尺度的降水状况,GCM输出数据得到的格网降水数据同样面临空间分辨率较低的问题,只能用于宏观趋势分析,无法应用到降水的精细化,定量化分析中去。近年来基于GCM的面雨量降尺度研究得到越来越
针对2008和2009年间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TC),对华东区域气象中心所利用的八种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方法进行比较系统的评估。引进skill score值来检验这八种方法对发生在两年间的所有热带气旋在各个预报时刻的总体预报水平,包括对实际台风已消亡但预报仍在继续以及台风还未消亡但已预报台风消亡的预报情况,同时计算八种强度预报方法的预报误差大于15m s-1和小于6m s-1时的误差
本文应用2008年天津市14个自动气象站的逐小时资料、北京探空资料和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渤海西部天津地区海陆风识别方法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研究中采用的海陆风识别方法进行综述,了解到应用常规资料识别海陆风日主要应考虑以下三点因素:(1)利于海陆风环流形成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形势和气压场形势;(2)海陆之间要存在一定的温差;(3)近地面风向、风速的改变。基于以上三点结论,从海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