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物古迹保护和管理工作程序分为六步,依次为调查、研究评估、确定保护级别、确定目标制定规划、实施保护规划和总结、调整规划和项目实施计划。[2]其中调查与研究评估是整个保护工作基础依据的部分,保护方案的制定应该建立在科学系统的调查和评估方法之上。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世界遗产保护学科的发展及我国对建筑遗产的保护越发重视,许多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工作列入实施计划,但是由于相关行业对建筑病理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时会采取不当的修复手段,使得修复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还可能加速被修复建筑的破坏。“科学保护”要求我们对历史建筑的修复设计工作要建立在对其受损状况科学化、系统化的评价之上,以整套的、合理的修复技术手段进行工作,以最小干预的态度和科学合理的手法保护历史建筑的价值,而不使其遭受不当的修复之害;另一方面,我国地域广大,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重庆地区有着山地多丘陵,夏季高温高湿,冬季阴冷潮湿的特点,且昆虫与微生物生长繁盛,上述因素构成了重庆地区建筑劣化机理及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因此,本文以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的病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本地历史建筑中的砖砌历史建筑劣化现象进行田野调查,分析其产生机理,对劣化现象的种类进行整合统计;并记录、归纳各项劣化的发生强度,对其损害程度进行分级打分;用比较的方法赋值各类劣化对砌体损害的权重,用以评估砌体在多种劣化现象影响下的残损程度。该评价系统是一套将砌体劣化打分量化进行综合分析的评估体系,评价方法可以用作砌体残损情况的快速评价,为保护修复计划提供参考。第一章,首先阐述了“重庆山地湿热气候环境”的背景,“建筑病理学”“建筑劣化”“劣化定量分析”等相关概念,及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明确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简介重庆地区的砖砌历史建筑历史和构造特点,结合地理气候环境分析,说明本地区建筑常面临的致病因素。通过调研总结砖材料常见的劣化现象种类,并提供相应图表,以此定性判断建筑劣化的种类,并能通过观察劣化现象的表现确定劣化程度。第三章,描述了建筑劣化检测在病害调查中的作用和意义,将检查方法按照对建筑损害程度或检测工作地点分类,评价各种检测方法的优劣点,这样在选用具体的检测手段的时候我们可以进一步评价检测手段的适宜性。工作时先是定性地判定建筑劣化现象的种类,接下来是确定某种劣化现象的劣化程度数值,需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受损害建筑进行检测。最后是对劣化观察或检测到的数据进行评价,划定等级值的标准,对现状进行打分,一是通过可观察的表观现象进行打分评估,另一方面是利用现代检测手段可以获取某项指标准确的劣化数值,该特征值与某种程度的劣化现象对应,可以从数值上量化劣化现象与劣化程度数值的关系。第四章,判断了劣化的种类并得到了相关的检测数值,需要将数据综合,对建筑的受损程度做出评估。对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受损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是将砌体所受劣化叠加的效果算式化,将各项劣化的风险性程度作比较,运用层次分析法给出个劣化对砖砌体影响的权重值,这样将不同类型的劣化统一到一个维度可根据劣化发展所致的等级和所影响的面积计算对砌体的损害程度。用该方法判断砌体健康状态,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或采取干预措施。第五章,选用了所在团队的实际案例重庆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抗战礼堂”保护修缮工程,说明项目从前期历史背景及环境、建筑本体调研开始,涉及到建筑劣化现象调查、病理分析、病理鉴定及劣化程度鉴定,获取这些资料后再对建筑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哪些干预是必要的,再制定以“真实性”原则为核心的保护规则下的修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