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农业经营行为与城乡文化交流研究——基于长沙市区和娄底Z村的实证分析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lyialyia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建设在当代社会显得尤其重要,如何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也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主要跨文化传播理论的视域下,以文化农业经营者为主体的城乡文化成员为研究对象,选取了长沙市区和娄底Z村为调查地点,对城乡文化成员的城乡文化交流认知、行为和心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首先笔者根据研究综述和跨文化传播理论,提出了研究假设,并把具体指标操作化。   其次笔者通过资料收集与数据分析笔者发现:经营文化农业产品行为促成了城乡文化成员的趋同性认知,从而论证了文化趋同理论;城乡文化成员的趋同性认知结构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行为成功效率,从而证实了文化建构理论;在文化组织的视野下,组织活动情况影响组织成员关系和参加活动的个人感受,通过对消减焦虑心理的措施进行分析,从心理角度提升城乡文化交流的效率,从而验证了焦虑管理理论。   最后笔者结合研究发现和研究缺陷,讨论了本研究的意义和进一步研究的着眼点。分别从跨文化传播理论视域、多功能农业研究和文化组织视野下的心理特质分析来论述城乡文化交流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应该从更多角度和指标上对城乡文化成员心理特质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对其心理特质的全面、深刻的了解,进而促进城乡文化交流。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增加。一些事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暴力倾向和政府指向性等特征。群体性事件何以此种方式呈现?其结构性根源是什么?本文将尝试对此问题做出解答。 
她用细腻而生动的画面描绘着她对“不曾回到过的故乡”的向往。在深圳成长,在美国学习生活的彭可,为了寻求她与故乡的稀疏联系,重访了自己在世上到过的第一个地方——湖南,她
经济体制改革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宏观上经济政策的改变使得资源分配方式及社会结构产生了剧烈的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也因此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单位人向个体人转变的
“孝”作为中国道德之首,文化之源,千百年来世代相承。到了现代,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迁,传统孝道也随之产生种种适应性的变化,逐渐失去了其传统的“泛孝主义”地位,回归到家庭层面的
土地征用的过程,实质上是政府、开发商、农民三方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影响了农民的博弈地位和博弈策略,进而影响着我国的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这正是本文研究的主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社区也是多民族聚居的社区,少数民族地区能否长期稳定的发展,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也是起到一定影响作用的。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社区人们思想的不断发展和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发展与完善,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持续增长。然而,人均预期寿命的大幅度提高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的身心更为健康。现代化、城市化在带来极其
以往对户籍“农转非”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难以解释的问题:农村女性在各条农转非获取渠道都劣于农村男性的前提下,其农转非机率却并不比农村男性低,甚至在同等条件下,还高于农
共和国农机工业的长子出一流产品,育一流人才,创一流业绩——周恩来总理对一拖的期望和教诲,45年来已深深融化到一拖人的血液中,落实在一拖人的行动上。1955年,作为新中国“
本文基于对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的调查,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全面、系统、直观地展现了小组家庭寄养模式的基本现状、实施效果及其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该模式的建议。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