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转型中农村孝文化的变迁与家庭养老研究——基于河南S村的调查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xu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社会转型以及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家庭经历了各方面的变化,呈现出小型化、核心化以及亲属关系弱化等新特征。新时期的这些变动也给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带来了新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河南省S村养老状况的考察,探究在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进程中,传统孝文化的变迁及其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笔者通过对河南S村的实地调查发现,老年人普遍处于个人养老、情感慰藉缺乏及有病难治的状况。这与传统社会老人的状况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一方面这一情形与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传统孝文化本身在其间的变化,更进一步凸显了家庭养老的困境。尽管孝道仍然是村民认同的家庭伦理和价值观,但是更多地是对最基本“善事父母”内涵的认同,其中又侧重于物质上的“养”,而忽略了精神上的“敬”。孝和生育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已丧失了统一性,生育的势头占了上风,而强调对老年人赡养的孝渐渐失去了意义。社会转型中的村庄舆论在约束子代养老行为方面表现出强弱不等和不稳定的特点。作为共同体的家庭空巢化和村落空巢化,凸显了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困境。因此,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家庭养老之路显得尤为迫切。
其他文献
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项目不断增加,高填深挖边坡越来越多,而传统的边坡圬工防护往往与环境不协调,与绿色建筑格格不入,往往增加工程造价,随着国家环保政策加强,群众
当前,旅游业快速发展已成为环境污染、破坏的重要原因,然而,良好的环境状况又是旅游业的基础;如何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日益紧迫的问题。本文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旅
代际流动作为社会开放程度和阶级构型,一直是社会学家在社会分层领域关注的重点。中国的社会结构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社会在1978年进入了
从1995年江苏省率先招聘大学生到农村担任基层干部至今,有关大学生村官的探索已近16年。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这项由国家主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已然成为一项国家和社会
“社会资本”作为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在现代社会被人们越来越多地提及。在过往诸多的研究中,大多是运用“人力资本”等理论对就业问题进行讨论,本研究在汲取国内外先进的相关
基督教在江淮地区,既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难免发生冲突,又不断与其融合。本研究以江淮地区的C村基督徒的春节民俗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C村基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对于留守妇女的子女来说母亲就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她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子女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总体来看,留守妇女对子女的教育投资集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社会体制及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必然产物,他们的留守生活状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将山西省运城市与河南驻马店市的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利用
世界范围内旅游活动的兴起使得旅游正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我国是一个旅游大国,却不是一个旅游强国。旅游业的收入占GDP不到5%,而发达国家已经占到10%,我国的
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5278亿人,从总体来看,我国农民工人数仍在持续增加,2009年以来各年农民工增速分别为1.9%、5.4%和4.4%。与不断增长的农民工人数相对应的是其利益表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