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术前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和预后营养指数在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术后生存中的预测价值分析 第二部分 肺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li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是一种特殊的肺癌亚型,包括小细胞肺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非典型类癌和典型类癌。PNETs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不具特异性,易误诊,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而辅助治疗对晚期患者有一定治疗价值。然而,PNETs的发生发展并不容易预测,因为其组织病理学价值的局限性以及能够有效预测预后的组织学或血液生物标志物的数量较少。因此探索新的生物预测指标很有临床意义。炎症细胞、免疫细胞及相关介质构成的炎性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增殖、发展和转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被广泛证实可以有效预测肝细胞癌、食管鳞状细胞癌等实体肿瘤的预后,而未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应用实践。同样,术前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和预后营养指数(PNI)是有效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对许多恶性肿瘤的预后有重要预测价值。然而,关于SII和PNI对可手术PNETs的预测价值,目前还没有类似的研究。我们的研究旨在阐明SII和PNI在PNETs手术切除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005年至2015年接受手术治疗的PNETs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这些资料来自患者的临床记录、手术治疗前的血液检测结果。通过使用SPSS 23.0对研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ROC曲线通过找出Youden指数最高值来确定PLR、NLR、SII和PNI的最佳临界值。分类变量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使用Kaplan-Meier法进行患者的生存分析描述,并用log-rank检验评价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来探讨PLR、NLR、SII和PNI的独立危险性。用危险比(HRs)和95%可信区间(CIs)评价各因素与0S的相关程度。双侧P值<0.05被认为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果我们的研究最终共纳入了 381例PNETs患者,其中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为143例(37.5%),小细胞肺癌181例(47.5%)和非典型类癌57例(15.0%)。381例患者中,男性有294例(77.2%),女性87例(22.8%)。266例(69.8%)患者有吸烟史,115例(30.2%)患者从不吸烟。年龄范围为19岁到94岁,中位年龄为60岁。临床分期为Ⅰ期的患者有142例(37.3%),Ⅱ期93例(24.4%),Ⅲ期142例(37.3%),Ⅳ期仅4例(1.0%)。PLR、NLR、SII和PNI中位数分别为134.6、2.52、592.3和51.78。PLR、NLR、SII和PNI预测生存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18.74、2.69、682.98 和 49.95。术前PLR与肿瘤长度(P=0.001)、肿瘤类型(P=0.027)、T分期(P=0.001)、TNM分期(P=0.038)显著相关。术前NLR与肿瘤长度(P=0.001)、肿瘤类型(P=0.001)、TNM 分期(P=0.007)和 T 分期(P=0.000)显著相关。术前PNI与年龄(P=0.001)、T分期(P=0.001)、肿瘤最大径(P=0.002)、饮酒状态(P=0.013)和吸烟状态(P=0.049)相关,而SII与T分期(P=0.001)、肿瘤最大径(P=0.001)和TNM分期(P=0.001)显著相关。升高的SII和NLR患者较降低的SII和NLR患者预后差(P=0.001和P=0.001),而降低的PLR和PNI患者较升高的PLR和PNI患者预后差(P=0.001和P<0.001)。SII(P=0.002)、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P<0.001)、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P=0.001)、淋巴结转移(P<0.001)、手术时间(P=0.034<0.05)、治疗方法(P<0.001)和PNI(P=0.044<0.05)是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而确定的PNETs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高SII、NLR和低PNI、PLR提示PNETs患者预后不良。SII、NLR、PLR、淋巴结转移、手术时间、治疗方式和PNI均是影响PNETs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SII和PNI可作为预测PNETs患者术后预后的有效预测指标,并可以用于指导对患者进行分层治疗。背景原发性肺淋巴瘤(Primary pulmonary lymphoma,PPL)是一种起源于肺的结外淋巴瘤,临床发病较为少见,占原发性肺部恶性肿瘤的0.5-1.0%。目前PPL的诊断仍主要依靠Cordier的诊断标准,即影像学检查明确显示肿瘤累及肺和支气管,但未见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肺和支气管其他部位未见肿瘤证据;无胸外淋巴瘤病史,发病3个月后无肺部外淋巴瘤征象。PPL病理类型呈现多样化,但据文献报道以MALT淋巴瘤较为多见。患者临床表现不一,可有可无。部分患者临床表现可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痛、发热等症状,少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参考价值有限。PPL的影像学表现呈现多种多样,包括单个或多个结节或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部分患者为片状高密度影,无特征性表现,易误诊。目前发表的文献多为病例报告或样本量较少的病例研究,因此对该疾病临床病例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的仍然认识仍较为局限,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去阐述和分析。为此,我们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收治的PP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总结诊治经验,并探讨其可能的预测因素,为未来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经组织学和影像学诊断确诊的PPL患者。通过纳入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情况、肿瘤家族史、初发症状、ECGO PS评分、IPI、影像学表现、肿瘤部位、组织病理学结果、临床分期、LDH和β2-MG)水平来分析PPL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印象因素。研究使用SPSS 23.0和GraphPad Prism 8.4.3版进行处理分析数据。分类变量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连续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Student t检验。生存曲线用Kaplan-Meier法估计,并与对数秩检验进行比较。Cox回归模型用于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潜在因素。双侧P值小于0.05表示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0例PPL患者,其中女性47例(52.2%),男性43例(47.8%)。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4岁。病理类型中非霍奇金淋巴瘤(71/90,78.9%)是最常见的类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病理亚型(56.3%),其次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32.4%)。手术治疗39例(43.3%),单纯化疗或联合放疗。MALT淋巴瘤和非MALT淋巴瘤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8.9%和65.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于60岁(P=0.006<0.05)、LDH 升高(P=0.029<0.05)和β2-MG升高(P=0.048<0.05)、临床分期Ⅱ2E及以上(P=0.015<0.05)和非手术治疗(P=0.046<0.05)与患者的OS呈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P=0.013<0.05)是影响患者5年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我们分析发现年龄在60岁以上、LDH和β 2-MG水平升高、临床Ⅱ2E期或更高、非手术治疗与PPL预后不良相关。年龄可作为PPL的一个潜在独立预后因素,指导临床治疗的选择。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经内镜下切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1年1月于内镜科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的2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3例患者成功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切除病灶大小为0.5~2.8 cm,其中整块切除21例,分块切除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11例,发生率为47.8%(11/23),其中6例患者同
基底样乳腺癌(Basal-like breast cancer,BLBC)是约占乳腺癌(Breast cancer,BC)的15-20%,是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该亚型作为危害女性健康最主要的恶性疾病,具有复发率高,缺乏靶向疗法且预后最差等特征。因此,寻找和探索针对BLBC有效的靶向疗法迫在眉睫。乳腺成体干细胞(MaSCs)是一群高度动态化的细胞群,具备促进青春期乳腺导管的生成和妊娠期乳腺导管的重塑
第一部分:老年重症CAP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分析APACHEⅡ评分≥26.8分、SOFA≥6分,GCS<13分时NIV组和IMV组的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IV组严重免疫抑制比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比例、收缩压和舒张压、病情最重时血Hb、PLT、ALB明显高于IMV组;而IMV组阿尔茨海默病的的比例、昏迷的比例、肌酐、尿素、血钠、血氯的水平、脓毒症休克比例、HAP 比例均明显高于NIV组
目的:皮肤是抵挡外界刺激的第一道屏障,中波紫外线(UVB)是导致皮肤光损伤的主要原因,可以引起皮肤老化、松弛、炎症甚至肿瘤等。自噬是细胞自我消化的过程,是维持细胞存活的重要生理功能。我们前期研究发现紫外线在角质形成细胞中诱导的自噬呈现剂量相关性,50 mJ/cm2中波紫外线可以抑制细胞自噬,也发现了许多天然糖类/糖醇对自噬的调控有一定作用。然而,关于这些天然物质能够否调节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紫外线损
研究背景左心室致密化不全(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LVNC)是一种相对罕见的以左心室肌小梁突出、小梁间巨大隐窝形成为表现的遗传性心肌病。自1990年LVNC首次被命名以来,30年间人们对该疾病的诊断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对其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仍存在诸多未知。目前对于LVNC的大宗病例研究相对匮乏,单中心大样本量的临床分析对提高该疾病的认知,不断总结和改进对该
背景:手术创伤和麻醉性镇痛药可引起术后疼痛敏感性增加,被称为术后痛觉过敏(postoperative hyperalgesia,POH)。POH是外科术后患者出现严重疼痛的主要原因。既往研究显示,术前睡眠障碍会降低机体的痛阈,增加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然而,对于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前睡眠障碍是否会增加POH及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发生风险,目前循证医学证据不足。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心脏外
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食管鳞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食管鳞癌的发生通常经历长期、慢性的进展过程,在形成浸润癌之前,不典型增生的食管上皮细胞限于黏膜层内生长,称为上皮内瘤变,是目前公认的鳞状细胞癌前病变的病理学形态。根据不典型增生细胞的占比,又可将其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和HGIN)。LGIN往往进展缓慢,甚至有可能转归,但是HGIN到浸润癌则进展迅速。此外,相同诊断的不
树鼩隶属于攀鼩目,与啮齿类动物相比,树鼩与人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更加密切,已成为一种新型实验动物,乳腺肿瘤在树鼩中属于一种高发肿瘤,现已成功诱导树鼩构建乳腺肿瘤动物模型,因此,树鼩是一种研究乳腺肿瘤发生机制的理想实验动物。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主要由导管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引起,由于其与异型性,乳腺导管内原位导管癌和乳腺癌的关联和潜在进展,它被归类为高风险的前体病,此病具有一定的癌变率,利用树鼩开展自发性乳
目的:寻找差异表达的泛素结合酶E2,筛选出其相关的E3泛素连接酶,研究该E3泛素连接酶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并验证该泛素连接酶E3在肺腺癌中的作用。方法:1、通过ONCOMINE、UALCAN、HPA、The Kaplan-Meier plotter[lung]、cBioPortal和GEPIA等多个数据库,筛选出有差异表达的E2泛素结合酶,并验证该E2泛素结合酶的临床意义。通过该E2
背景内脏动脉动脉瘤虽然发病率较低但是破裂概率很高且难以预测,因而对内脏动脉动脉瘤的研究具有临床价值。血流动力学在临床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大动脉中,在中小动脉研究方面颅内动脉和颈内动脉动脉瘤方面的研究是当前热点之一,从动脉瘤产生、生长、破裂到治疗方式选择的探讨已经非常成熟,然而在内脏动脉方面,血流动力学的应用却很少。目的1.对真实患者影像数据分析探究影响内脏动脉动脉瘤成因的流体力学参数;2.利用理想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