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在我国表现的尤为突出。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制度文化等要素禀赋不同,三大地带之间,省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均衡。在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成为“主流”发展价值追求的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理论方法出发,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开发演化理论、外部性理论、博弈论等相关理论,探讨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特征,对协调发展的阶段进行划分。分析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制度问题,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从主体功能区划的角度出发,分析经济与生态两分工引发的区域问题,预测主体功能区划的区域协调功能,揭示主体功能区划下区域协调难点。以辽宁省为实证区域,对辽宁省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价,透视辽宁省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基础上,探讨辽宁省区域协调发展难点,构建辽宁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协调机制。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讨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及其发展特征,并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协调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并梳理了相关基础理论。第二章主要构建了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分析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关系及其演化,指出了生态和经济之间两难权衡;分析区域之间经济关联、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区域关系的表现形式;分析得出区域要协调发展必须坚持非损他、公正、合作、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在分析市场机制调节,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构建了分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第三章侧面研究主体功能区划与区域协调发展。回顾了主体功能区划的提出背景,内涵、作用机制及其政策导向,研究基于生态与经济两分工引发的区域问题,预测了主体功能区划的区域协调功能并指出区划下区域协调发展难点。第四章对辽宁省区域发展问题进行透视。分析了辽宁省区域发展特征,得出辽宁省区域竞争力差异显著,区域空间结构“双核“极化明显;进一步分析了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侧重从主体功能区划角度谈辽宁省区域协调发展。在借鉴前人区划的基础上分析了四类主体功能区发展难点及其协调难点,提出促进辽宁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协调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