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希腊、古罗马社会发展至今以来数千年,自由始终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目标和关注的话题,人们对于自由的虔诚向往和追求无疑成为了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动力。但20世纪30年代,日耳曼民族却为自由唱起了挽歌,他们放弃自由,选择了希特勒的专制独裁统治。历史出现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何在?是一直以来追求自由的理想错了?还是千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争取自由的道路错了?面对这样一种悖论,西方学者们纷纷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研究并给出自己的回答。其中,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社会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美国的埃里希·弗罗姆另辟蹊径,重点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对“逃避自由”这一历史现象进行透视。他着重讨论了从自然状态向资本主义现代社会过渡过程中,人的孤独与自由错综复杂的心理机制以及现代人为什么以及如何逃避自由的问题,从而形成鲜明而富有特色的“逃避自由”思想。本文将采取一种现代性的研究视角重新解读弗罗姆的“逃避自由”思想,将自由与现代性相结合解释现代社会的重大心理病态现象,从而探讨自由现实与现代性之间应该如何扬弃的问题。这一系列理论的论述和构建,也是为了充分说明现代性的中国在探求“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并力求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流氛围之中,“逃避自由”思想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按照上述的主要思路,将文章的框架结构设置如下:引论部分主要阐述该选题的研究意义,并分析国内关于弗罗姆与“逃避自由”思想的研究现状,最后说明本文的理论创新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从现代性的研究视角重新解读和分析弗罗姆“逃避自由”的思想主旨,构建出自由与现代性二者之间的关系脉络。第三部分从继承与发展两个角度分析弗罗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讨论“逃避自由”思想的理论价值,以及对于构建现代性的中国在探求“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并力求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流氛围之中,“逃避自由”思想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