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教育专项投资是财政部门为完成教育方面相关的专顼或者特定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或资金投入的总称,反映了教育财政性投入的特定投向过程。建国以来我国教育财政体制随着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发生了多次变化,专项投资已经成为我国教育财政资金重要的支出形式。但相比而言,我国的教育专项投资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绩效管理体系仍需完善。
财政教育投资的形式多样,如人员经费投入、公用经费投入等,但专项投资有其自身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它为发展教育事业提供了稳定持久的制度环境;第二,它为发展教育事业提供了强大有力的政策支持;第三,它为发展教育事业提供了资源配置的有效引导。
市场经济国家的教育支出的绩效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目标评价,即对教育支出的绩效目标制定的含理性、明确性的评价;(2)财务评价,即对教育项目资金来源、支出合理性、管理规范性进行评价;(3)结果与影响评价,即对教育支出计划或项强完成结果及其持续影响力进行评价;(4)资源配置和社会效应评价,即对公共教育资源分配合理性、有效性以及社会效应的大小进行评价。由于各个市场经济国家的政治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因而实践中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评估模式也存在明显差异,并分别形成了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美国模式”和“澳大利亚模式”,以及“日本模式”。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历经了中央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地方负责与分级管理、各级财政拨款和多渠道筹资,以及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等多个发展阶段。从总量绝对额来看,我国财政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在不断增加。但是从相对额来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自1993年以来始终徘徊在较低水平。就其结构而言,财政教育投入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集中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的结构失衡。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不断增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教育专项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广泛分布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层次的教育领域。目前,各项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呈现各种类型的专项投资,均已建立一定范围内的绩效考评制度,且这些绩效考评制度的框架比较相近。但是在资金管理和绩效考评实践中,就投资部门而言存在着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缺乏投资协调机制、资金分配的主观随意性较大、部分专项资金设置分散、资金使用绩效缺乏严格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就被投资对象而言,存在着专项投资被挪用、资金使用缺乏严格控制、资金使用缺乏方向性等方面的问题;就绩效评价实践而言,存在着绩效考评涉及多方主体导致目标难以一致、评价主体独立性不强、未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从改革思路上加以谋划,需要依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分类方法,财政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可以划分层次,对资金管理者和资金使用者共同进行绩效评价。在财政部门建立专门的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实施统一管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教育专项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遵循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统一与专门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循着分步实旌、逐步试点的路径选择来逐步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