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感恩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依据Rosenberg的情绪理论,感恩可分为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研究表明,感恩是对个体幸福感影响最大的人格特质之一(Wood,Maltby,Stewart et al.,2008)。同时,临床心理学家也指出,干预状态感恩可有效促进个体幸福感。当前感恩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群体,青少年感恩研究非常有限。然而,现有的青少年感恩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感恩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感恩干预可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尤其是青少年幸福感的发展。但现有大多数感恩与幸福感研究局限于二者之间的相关,对于感恩如何对幸福感起作用的研究非常缺乏。为了更好的进行感恩干预实践,迫切需要了解感恩对幸福感起作用的具体过程或机制,即哪些变量可能在感恩与幸福感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
本研究以广东地区4所普通中学的609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青少年感恩与其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其中物质主义和生活参与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
(1)女生在感恩和物质主义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1=-2.53,t2=-3.72,ps<0.05);男生在负性情感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3.31,p<0.001);男女生在贡献社会、体验生活、正性情感、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幸福感上得分差异不显著。
(2)青少年感恩与其贡献社会、体验生活、正性情感、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幸福感显著正相关,与其物质主义和负性情感显著负相关;青少年物质主义与其贡献社会、体验生活、正性情感、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幸福感显著负相关,而与其负性情感相关不显著。
(3)物质主义在青少年感恩与其贡献社会关系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而物质主义在青少年感恩与其体验生活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进一步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贡献社会在青少年物质主义与其生活满意度、心理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而在青少年物质主义与其正性情感、负性情感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4)感恩对青少年幸福感具有重要的促进价值,不仅具有直接作用,也通过物质主义和生活参与对幸福感产生间接影响。具体而言,感恩可直接通过减少青少年物质主义、增加生活参与,从而提升幸福感;同时感恩也可通过减少青少年物质主义,而低物质主义可有效增加青少年生活参与,进而促进青少年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