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6年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审计工作报告开始,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审计署《2003—2007年审计工作五年发展规划》以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制度为目标,制定了财政审计工作规划。规划以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为重点,实现由收支审计并重向以支出审计为主转变;在支出审计方面,由主要审计中央本级支出向中央本级支出与补助地方支出审计并重转变。同时也明确提出“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审计的主流”。这为今后审计工作的发展构建了基本框架。目前绩效审计已成为世界各国审计的中心工作,也是我国审计的发展方向。“十一五”纲要强调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在绩效审计中,应该将国家公共资金的支出效益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围绕重大宏观调控措施的效益开展审计,以投资的金额大、工期长和容易滋生损失浪费现象的公共项目比如基础设施投资问题为切入点,开展公共财政支出绩效审计将成为审计机关新的主要任务。同时绩效审计不仅要注重微观效益更应当注重宏观效益,因为宏观效益比微观效益范围大,层次高,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因此,讲求宏观效益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目前,绩效审计的标准不完善、审计资源的有限性、审计人员素质的不适应性以及公共项目绩效审计规范的缺乏均制约了它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公共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探讨,并对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规范。本文在阐述了公共财政支出绩效审计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探究了公共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结合具体实务即当前热点问题的研究,分析总结出在我国当前基础设施投资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支出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上述问题在我国难以真正落实到位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旨在系统论述公共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相关概念,内容,原则,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有助于我国国家公共财政的绩效审计真正有效、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