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奔,即急走、快跑之意,豚指小猪。因奔豚气病发作时,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至胸或咽,令人痛苦不堪,当气复返于下,则病人痛苦亦解,病常时作时止。气上冲时若小猪之奔跑,故名曰奔豚。本病是从疾病的证候特点命名的。 奔豚气病始载于《黄帝内经》,《难经》中也有论述。东汉时期张仲景著《金匮要略》中论述奔豚气病的表现与《难经》相似。奔豚气病的证候表现主要有:“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气从少腹上至心”、“脐下悸”等,突出了发作性的气冲上逆的特征。《诸病源候论》中补充了奔豚气病的其他症状如:“心中踊踊,如事所惊,如人所恐,五脏不定,食饮辄呕,气满胸中,狂痴不定,妄言妄见”、“气满支心,心下闷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乍搓乍极,吸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呕”;《外台秘要》中:“心中悸动不安”、“手足逆冷”、“从脐左右起郁胃者”、“腹中冷湿气”、“肠鸣相逐成结气”等,都是后世医家随着对该病认识的不断加深,逐渐丰富了其症状的描述。 关于奔豚的病因,《黄帝内经》和《难经》中指出内因当责之于肾虚而气上逆;张仲景提出情志因素如惊恐和感受外邪;《诸病源候论》认为除惊恐所致外,尚有因忧思而发者。本文将从六气病机、情志致病、脏腑病机、经络病机四个方面总结奔豚气病的发病机理,并参合奔豚气病的证候表现,分别从肝、肾、心三个病位出发进行探讨。 奔豚气病的病机是气机逆乱。多因心、肝、肾的功能失调,阴阳不和所致。临床上奔豚气病可见于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浅表性胃炎及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等等。发病通常以中年人居多。肝肾不足,或心阳虚损,或平素多忧思、恼怒,肝郁不达,因此造成气机逆乱,升降无常,而发为本病。本病也常常因感受外邪而诱发。 后世对奔豚气病的辨证论治基本遵循了《金匮要略》中的治法,分为情志内伤、肝肾气逆和心肾阳虚、寒水上逆两个基本证型。临床上这两种情况也常常相因为患,所以在后世奔豚病医案中,多见以《金匮要略》奔豚汤与桂枝加桂汤或苓桂甘枣汤合方施治。 治疗中在针对气上冲胸这一主证进行治疗的同时,要兼顾其他伴随症状,如伴精神不定或烦躁胸闷,证属肝热上扰者可单独选用奔豚汤。伴有四肢不温、脉沉微急,证属肾虚寒气上逆,或感受外寒引发者,可用桂枝加桂汤或合用真武汤。伴心悸、胸闷、气短、脉细数或脉结代,证属心阳不足者可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伴嗳气、纳少,属脾胃虚弱,肝气犯脾者,可合用旋覆代赭汤。若心阴心阳俱不足者,可考虑用炙甘草汤。肝寒者可用吴茱萸汤等等。除此之外,针灸治疗也能达到很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