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具有众多的小城镇,探讨其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小城镇生态旅游规划、开发、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小城镇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构建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小城镇建设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生态旅游资源条件和旅游容量条件,选择产业形态、美丽环境、传统文化、设施服务、体制机制、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要素价值、影响力及附加值、游客容量、环境容量等作为评价要素,初步构建了符合我国小城镇特点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尝试构建符合小城镇特点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并通过构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在专家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34个具体评价指标和因子权重。同时,研究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确定了小城镇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等级标准和模糊评价标准,并以全国首批特色小城镇——红格镇为例,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综合评价层中,位次第一的生态旅游资源条件所占权重值最高,小城镇建设条件位次第二,生态环境条件所占权重值第三,而旅游容量条件所占权重值最低。(2)要素评价层中,资源影响力所占权重值最大,其次为生态环境质量,而体制机制所占的权重值最小。(3)因子评价层中,知名度和影响力权重值最多,成为小城镇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点。(4)通过构建的小城镇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对红格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红格镇的生态旅游资源级别为4级,表明红格镇生态旅游资源品质优良、品位突出,资源实体完整,观赏游憩使用价值高,具有良好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结合实际情况,该评价结果较为合理,表明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针对性和普适性。红格镇城镇建设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可进入性良好,具备发展生态旅游及申报国家级旅游景区的资源条件,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利用价值。根据评价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本研究将红格镇生态旅游空间结构布局为“一核两点”的发展形态,对红格镇生态旅游市场和形象定位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及国际生态旅游度假胜地,并提出对红格镇生态旅游者、旅游开发者、经营管理者、目的地居民、政府部门等四大主体进行科学管理,为红格镇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提供策略研究。本研究通过构建评价模型和实证研究,以期望丰富和完善相关理论研究,推动小城镇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并进一步促进我国全域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同类型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