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伦理学是关于是非对错的哲学,研究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翻译活动涉及到诸多的因素,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如何创造出好的译作便是翻译伦理研究的问题。翻译理论界关于翻译伦理的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般认为,法国当代翻译理论家、翻译家Antoine Berman是最早提出“翻译伦理”概念的学者。后来在界定翻译伦理研究时,译者特刊编辑Anthony Pym主要借用了Andrew Chesterman在其文章’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中分类的四种现行模行:即再现的伦理—再现原文文本、原文作者的目的:服务的伦理—完成与委托人协商后达成的要求;交际的伦理—与“他者”进行交流;基于规范的伦理—满足特定的文化期待。另外Chesterman还在这四个研究领域外又加上了第五种伦理:承诺的伦理—履行译者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誓言。Chesterman的阐述借鉴并综合了很多己有的翻译伦理观,为研究各种翻译思想及翻译实践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本文从Chesterman这一较新、较全面的翻译伦理观出发,对哈里特,比彻,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所著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几个不同版本的复译译本进行论述和剖析,旨在为翻译理论研究打开更新更广的视角,以此来阐述翻译伦理在翻译研究中的必要性及积极作用,以期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尽绵力。论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分为四章。第一章为总论,是翻译伦理的概说部分,对翻译研究中有关伦理关注的提法进行简要的梳理,系统地展示了翻译学和伦理学的内在联系并提出有关复译的概念及其与翻译伦理的关系。第二章是文献综述。简单介绍了翻译伦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介绍Chesterman关于翻译伦理五种模式的阐述。第三章是个案研究。主要对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及其各种复译译本进行概括性介绍,特别指出其复译的目的是符合交际伦理与服务伦理的。并通过对比分析《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三个译本(译者分别为林纾,黄继忠,王家湘),考察翻译伦理观是如何影响译者的文本翻译,探索翻译伦理观的发展变化情况。第四章基于《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个案研究,探讨了翻译伦理模式之间的冲突问题,着重讨论再现伦理与基于规范伦理之间的冲突及交际伦理与服务伦理对此冲突的协调作用。并指出就复译而言,译者首先遵循的是再现伦理;当再现伦理与基于规范伦理产生冲突时,译者会借助交际伦理与服务伦理的协调与指导作用,作出选择,一般情况下,译者选择遵循基于规范伦理。结语归纳总结了全文,并提出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