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灵极性分布海陆差异观测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t19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精灵(Red sprite)作为由闪电诱发的中高层大气瞬态发光事件(Transient Luminous Events,TLEs)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对研究对流层和中间层/低电离层间物质和能量交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到科研学者的广泛关注。虽然国内外学者针对红色精灵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实验,但主要以地基观测形式开展,因此对于海洋地区红色精灵的研究仍有许多科学问题尚未获得清晰的认识。本文利用课题组自主架设的地基观测站获取实测光学观测数据和磁场探测资料,对中国中高纬地区和低纬度近赤道海洋地区红色精灵及母体闪电电磁信号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闪电定位数据、ISUAL(Imager of Sprites and Upper Atmospheric Lightning)观测数据、云顶亮温数据、雷达数据等资料,探究了陆地和海洋红色精灵母体雷暴特征以及其与母体闪电的时空关系,且讨论了红色精灵极性分布的海、陆差异产生原因。主要结论归纳如下:(1)为增加对中国中高纬地区中高层大气瞬态发光事件观测的可能性,我们将观测区域布设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以进一步探索中国中高纬度地区红色精灵事件的产生及母体雷暴的发展特征。我们于2017年夏季在东北地区开展地基观测。东北地区观测为中国东北地区首次红色精灵地基观测。观测成功记录到26次正极性红色精灵,其中约2/3的红色精灵产生于一次规模较大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水平尺度约500 km)上空,其余1/3由三次规模较小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水平尺度约100 km)内地闪诱发产生。红色精灵母体闪电均发生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区附近,且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区后无明显大范围层状云区。因单站观测无法很好的描述红色精灵的空间形态特征,故我们在华北地区开展双站观测,以进一步分析我国中高纬度地区红色精灵事件形成机制和母体雷暴特征。华北地区观测在2017年8月8日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上观测到20例红色精灵,其中6例红色精灵被山东滨州站和山西忻州站同步观测到。所有红色精灵均为正极性地闪产生。母体闪电主要位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层状云区,与美国中西部地区红色精灵与母体雷暴空间关系一致。华北地区观测为中国大陆地区首次进行红色精灵三角定位,并获得观测结果,达到观测目的。中国中高纬地区地基观测为红色精灵产生机制及母体雷暴特征提供了新的认识。(2)目前关于红色精灵的观测研究主要聚焦于陆地雷暴内,然而海洋性红色精灵及母体雷暴的研究报道尚少。为获得更多海洋性红色精灵观测数据,我们分别于2017年在波多黎各地区和2019年在马六甲地区开展地基观测,进一步补充了海洋红色精灵的观测研究资料。2019年马六甲地区地基观测在三次海洋雷暴上空共记录到7次正极性红色精灵事件,母体雷暴分别为无明显层状云区的小型中尺度对流系统或超级单体。母体闪电主要位于雷暴对流区附近,这可能是由于对流区或邻近的云砧区域内分布了广泛的正电荷层。此外,红色精灵常发生于闪电频数短暂降低后,红色精灵的产生可能是该地区成熟雷暴对流活动减弱的一个信号。马六甲观测为东南亚地区首次红色精灵地基观测,为全球不同地区海洋性红色精灵产生条件及其发生机制提供了进一步的认识。2017年波多黎各地区地基观测在飓风哈维上空共观测到6例负极性红色精灵事件和18例巨型喷流事件。母体闪电位于对流核区附近,其脉冲电荷矩变化均大于-500 C km。在红色精灵生成阶段,地闪速率降低,热带雷暴结构趋于稳定。红色精灵母体雷暴的电荷结构差异可能是导致红色精灵极性海、陆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此外,巨型喷流现象的频繁出现也表明雷暴云内存在广泛的主负电荷层。加勒比海地区观测进一步补充了海洋红色精灵的观测研究资料。(3)以往研究表明闪电云内放电过程与云内电荷分布有关。当云内上部主正电荷层电荷量较小时,负先导能够从云顶会逃逸而出,形成喷流状放电;当下部正电荷电荷量较小时,负先导则由云底逃出,形成混合型云闪—负地闪(hybrid IC-NCG lightning);当上部正电荷层电荷量较小且正、负电荷中心偏移时,负先导则由云侧逃逸出,形成晴天霹雳现象。在2017年波多黎各地区地基观测中,在飓风哈维内也同时观测到了巨型喷流和负极性红色精灵。因此,有理由推测哈维(2017)内产生的负极性红色精灵是由混合型云闪—负地闪或晴天霹雳现象产生。因地基观测所记录的负极性红色精灵数量有限,为获得更多数据资料,故本文还分析了 ISUAL空间观测数据,并发现一例负极性红色精灵的磁场波形内存在精灵电流(sprite current)特征,通过对比光学信号和磁场波形信号确定,磁场波形内第二次脉冲信号为红色精灵体内的电荷流动所产生的慢电磁信号。经分析母体雷暴特征和母体闪电强度发现,精灵电流可能是由于云内长时间放电过程导致,这也进一步表明云内复杂的电荷结构影响负极性红色精灵的形成和流光结构的发展。此发现为首次在负极性红色精灵内观测到精灵电流特征,为负极性红色精灵产生条件及其发生机制提供了进一步的认识。
其他文献
氨基酸是一种天然可再生资源,中国目前年产赖氨酸超过300万吨,谷氨酸超过400万吨。尤其,赖氨酸等氨基酸的价格与乙烯、丙烯相当,颠覆了氨基酸价格昂贵的传统观念。以具有丰富官能基团的氨基酸为原料,通过发展新的合成方法制备高分子,不仅可以大幅降低合成高分子工业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还能获得具有丰富功能侧基的聚氨基酸、聚酯及聚硫酯等低碳、可持续高分子材料,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上高分子合成化学的前沿和热点领域。
职业成长反映了员工在当前组织中的晋升速度和报酬增长等职业状态,是员工孜孜追求的职业结果,也是组织关注的焦点。基于领导成员交换的视角,促进高质量领导成员交换的建立是员工获得更加积极职业结果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入分析领导成员交换对员工职业成长的影响机制,并探究如何建立高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很有必要、也很有现实意义。领导成员交换对员工职业结果的影响受到学者的关注。现有文献探究了领导成员交换与员工职业结果(
在我国“双碳目标”的宏伟蓝图下,可再生能源在国内能源体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将会严重冲击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储能技术是支撑可再生能源普及应用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与成本的下降,电化学储能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因其较高的安全性与良好的循环性能在电化学储能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然而,北京4·16大红门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电站的火灾
目的 探讨半夏曲的自然固态发酵机制。方法 采用免培养、纯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半夏曲发酵真菌和细菌区系构成及主要代谢功能,针对分离到的主要优势真菌的纯培养菌株,分别采用碘量法及分光光度法检测其产淀粉酶及蛋白酶情况,采用显微镜观察菌株对草酸钙结晶的破坏情况。结果 半夏曲发酵过程中检测到丝衣孢霉Byssochlamys、根霉Rhizopus、曲霉Aspergillus、米勒酵母Millerozyma、假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也被称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不仅调控着亚洲与全球能量和水分循环,而且也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主要通过地表和大气之间相互作用过程逐步影响到自由大气。高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不同下垫面上地气之间水热交换规律具有明显的差异,进而对其上层大气的边界层发展、水汽场和温度场的变化产
大多数传统聚合物在有机溶剂中易被溶胀甚至被溶解,限制了其在有机溶剂分离膜材料领域的应用。结晶型的聚芳醚酮是一类具有优异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及耐溶剂性的聚合物。然而,结晶态导致了其难以常规的方法加工成膜。现有的将聚芳醚酮制备成膜的方法主要有在浓硫酸等强酸中溶解制膜或用改性的无定型聚芳醚酮制膜。但这些方法都会导致其本身结构的不可逆改变,最终导致其耐溶剂性能的损失。本文通过氨基化-交联和化学诱导结晶两种
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sm,EC),是指有机或者无机材料的光学性质(如透过率、反射率、吸收度等)可以在电刺激下可逆地发生变化,即伴随着电解液中离子不断地嵌入嵌出,材料的氧化还原产物在宏观上能够表现出颜色或者透明度的改变。有机电致变色材料由于具有丰富的色态、较高的着色效率和结构易调控等优势具有非常高的科研和商业价值。但目前国内外在有机电致变色领域的发展还一直局限于对传统材料的结构修饰与
本篇论文报告了三项具体工作,分别是利用质子-反质子对撞机Tevatron上的D0实验的数据进行弱混合角精确测量,W玻色子横动量谱型测量的实验工作,以及在质子-质子对撞机LHC上的ATLAS实验上开展高精度电子刻度方法的研究工作。这三项工作在物理内容和实验技术上都有紧密的联系。弱混合角(sin~2 θW)是电弱统一理论的基本物理常数之一。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的电弱相互作用或者潜在的新物理效应都可以通过
在国家治理中,家庭是最基础的单位,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家庭为个人提供成长环境具有私人属性,同时作为社会功能实现的重要载体又具有公共属性。家庭的健康发展,既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家庭及其成员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养老建筑逐渐增多且火灾安全性较低,老年群体的安全疏散需求不断上升,对人群管理和设施设计提出挑战。在系统认识老年人疏散运动特性的基础上,加强疏散管理、改善设施设计以提高老年人的疏散效率,对保障老年群体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缺乏对老年人疏散特性的研究。本文针对老年群体在单列、直通道、瓶颈典型场景内的多模式疏散实验和模型研究,认识了典型场景内老年人的疏散运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