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合成及模板和增溶性能研究

来源 :武汉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_chr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形分子作为一种超支化合成大分子,已被研究了接近三十年。由于这类大分子的合成方法比较特殊,因此其在结构上具备很多优点,如:精确的分子结构、可控的分子量、高度的几何对称性、大量的表面官能团、分子内存在空腔、纳米微球结构等。这些结构特点使得树形分子在生物医学、纳米模板、染料工业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论文对树形分子的研究历史、合成方法、结构、性能以及应用等方面做了简要介绍。传统的聚酰胺胺(polyamidoamine,PAMAM)树形分子通常是由发散法合成得到的。通过改变核单元结构,树形分子的结构柔顺性及表面官能团密度可以得到调整,从而影响其在纳米模板和染料工业领域的性能。本论文采用三(2-氨基乙基)胺为核合成树形分子,与传统的树形分子相比,这种树形分子具有较小的核单元,较高的表面官能团密度以及较低的结构柔顺性,其作为纳米模板时,能够制得粒径更小,分布更加均一的纳米粒子。同时,本文还合成了以氨为核的树形分子。两类树形分子均通过重复的迈克尔加成和酰胺化反应合成得到。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所得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证明所得树形分子结构与目标产物的结构相符。本文还研究了以三(2-氨基乙基)胺核树形分子为模板制备纳米金,采用透射电镜,紫外光谱,激光粒度仪等手段对制得的纳米金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树形分子末端氨基与HAuC14物质的量之比越大时,制得的纳米金粒径越小,分散性越好,当G2.0树形分子末端氨基与HAuC14物质的量之比为4:1时,制得纳米金的粒径为4.65 nm。制得纳米金的粒径随树形分子代数的增加而变小,G3.0树形分子制得纳米金的粒径为2.43 nm。增大树形分子与HAuC14物质的量之比以及低温保存可以增强制得纳米金的稳定性。此外,本文研究了树形分子对难溶性客体小分子的增溶作用。以酞菁蓝B为模型分子,比较了酞菁蓝B在不同代数的树形分子溶液中的溶解度,并研究了不同末端官能团对酞菁蓝B溶解度的影响。通过比较酞菁蓝B在树形分子和小分子溶液中的溶解度,解释了了树形分子增溶难溶性客体分子的机理。结果表明,氨核树形分子对酞菁蓝B具有显著的增溶效果。酞菁蓝B在树形分子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树形分子浓度和代数的上升而增大;末端为氨基的树形分子对酞菁蓝B的增溶能力大于末端为酯基的树形分子。G1.0树形分子主要通过末端氨基的静电作用实现对酞菁蓝B的增溶,而当树形分子的代数上升至G3.0时,其内部空腔对酞菁蓝B的包覆作用占主导作用。
其他文献
城市空巢老人属于老年群体当中有特殊需要的部分,他们普遍面临着经济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的挑战。构建城市空巢老人生活保障体系,应从从政府、社会、社区三
以浙江某污水处理厂卡鲁塞尔氧化沟工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季节性变化对卡鲁塞尔氧化沟净化城市污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季节变化对氧化沟工艺进水中的温度、CODCr、BOD5、氨氮
综述了履带式推土机在外观造型设计、表面质量方面的水平现状。指出了推土机外观造型设计和外观质量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目的:了解初治AML(非APL)及初治MDS的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基因突变在初治AML及MD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首诊的125例初治并行二代测序检测的AML(非APL)及MD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疾病类型分为两组,分别了解22个髓系肿瘤常见基因突变在上述两种疾病类型中的发生率、突变种类、分布情况、基因功能组突变的情况,并对这些基因突变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畜产品在人们的饮食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步上升。同时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渐渐突显出来,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近年来,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推行,内部控制审计已经成为与财务报表审计具有相同地位的一项重要审计工作。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企业内部控
目的观察不同留针时间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探讨最佳留针时间。方法将78例PHN患者分为10(17例)、20(20例)、30(22例)和40 min组(19例),4组患者均取夹脊穴
<正>这个暑假里最火的医院,当属各地的眼科医院,学生们都赶在这个时候去配镜、矫正视力,而做激光矫正近视(LASIK)手术更是持续升温。在许多地方,许多医院推出各种优惠措施吸
7.92%。这是联合围给中国开出的最新会费分摊比例。在这之前,中国的会费分摊比例已经由3.19%上升到5.15%,7.92%意味着中国的会费排名将从第6位直接升至第3位。与此同时,英法德的分摊比例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污泥产量急剧增长,污泥减量化工作已迫在眉睫。目前已有研究者将电磁波作用于剩余污泥进行脱水,达到污泥减量(减容)的目的。但基于电磁波的溶出效应和生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