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城市规模扩张与质量增长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矛盾,新世纪以来伴随经济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建设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取得显著进展,其人口、产业、用地、基础设施等方面均显著增长,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尤其城市建设过程中规模扩张与质量增长的矛盾突出,如何推动两者的协同演进成为区域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以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环渤海地区为研究区,在城市系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规模扩张与质量增长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矛盾,新世纪以来伴随经济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建设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取得显著进展,其人口、产业、用地、基础设施等方面均显著增长,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尤其城市建设过程中规模扩张与质量增长的矛盾突出,如何推动两者的协同演进成为区域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以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环渤海地区为研究区,在城市系统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构建多维度融合的城市规模与质量测度体系,利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及脱钩模型对城市规模扩张与质量增长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耦合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从系统内部性和外部性角度探讨了城市系统高质量运行的驱动机理。研究表明:(1)2000—2019年环渤海地区城市规模扩张与城市质量增长均持续攀升,并呈现出一定的空间格局特征,其中京津冀呈“同心圆”的高—中值分异格局,山东半岛呈“中轴-两翼”的中—高值集聚格局,辽东半岛呈“突变式”的低-中-高三区共存格局。(2)环渤海地区城市规模扩张与质量增长的区域差异性总体降低,并以区域内差异占据主导,城市规模扩张的差异性降幅为山东半岛>京津冀>辽东半岛,城市质量增长的差异性降幅为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不同区域内城市系统演化趋势复杂多样;环渤海地区全局Moran’sI指数表明2000-2019年城市规模扩张与质量增长大多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集聚性空间现象显著,但也有部分时段二者高低值交互围绕,集聚效应较弱。同时,其局部单变量正相关(HH、LL)集聚明显,呈连片式分布,负相关类型(HL、LH)集聚性低,呈零星分布。(3)环渤海地区城市规模扩张与质量增长的脱钩类型经历了“SND-WD”为主向“WD-SD”为主的变化过程,脱钩状态整体趋于耦合的良性发展,脱钩程度表现为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4)环渤海地区城市规模扩张与质量增长及其耦合趋优是城市系统内部性和外部性要素综合作用的表现,其耦合演进受外部驱动影响显著。(1)从系统内部性来看,城市规模扩张的主导单因子集中在用地和产业两方面,用地扩张及产业转型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质量增长以城市基建及生态效益等为上层建筑,逐步形成了良性循环式的城市质量稳健增长模式。交互因子层面,各系统内部任意两因子交互驱动力均强于其单因子驱动力,呈1+1>2态势。(2)从系统外部性驱动来看,单因子层面,其财政支持力度、城镇化率、全市第三产业占比、全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十五”至“十三五”各规划期分别为首要驱动因子,城市系统耦合演进的主导因子随政策变化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交互因子层面,各因子交互驱动力均大于该因子单独作用力,其区位便捷度、城市投资水平、城镇化水平、行政等级等因子交互驱动力大部分在0.75以上。不同要素通过长效调控、有条件作用和缓慢调节等过程性影响和有效性干预的方式,驱动不同城市系统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增长。(5)在研判出城市系统内外部驱动因子后,结合新时代下城市的发展要求,本文对城市系统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即城市规模分区管控与有序扩张、城市质量明确高质量增长方向与方式及城市规模与质量协同发展。
其他文献
2018年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带来了中美技术竞争,对外技术政策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内容。美国事实上通过知识产权规则、对内投资限制和对外出口管制等手段实现对关键技术的闭环保护,试图围堵我国企业获取美国先进技术的途径,阻碍中国技术进步。在这种背景下,技术竞争的新形势对我国的技术创新将会产生何种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是当下亟待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规则分析,探讨美国在技术竞争中利用的知识产权规则、投资审查
当前,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已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在信息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特征凸显,城市体系开始由“等级体系”逐渐向“关系网络”转变。因此,只有在城市关联网络视角下,综合把握各城市的资源、产业、技术、人才
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同时注重资源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是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根据现有研究所得出的一致结论,我国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整体发展逐渐趋于协调状态。但不同区域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区域产业结构、资源环境禀赋等因素影响,新型城镇化和资源环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由于每一区域新型城镇化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社会方面看,最重要的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从经济方面看,不平衡的发展表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目前鲜有研究涉及社会方面的发展不平衡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的影响,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地区经济差距纳
随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难以为继,如何让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的优化是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投资要素值得重视。人作为创新和改革的主体,现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由于人力资本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仅靠个人和市场难以达到经济增长中所需要的平衡水平,需要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只有政府积极参与
2018年1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印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的通知》,并印发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是十九大以后我国首个区域性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发展战略。山东省贯彻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战略,主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区域经济要实现创新发展需要提供高端人才和科技支撑,归根结底需要高等教育提供这类资源。深刻分
2013年,中国政府因势利导,在国际世界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模式。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土面积广袤,经济水平在不同地理区域内的差异较大,区域创新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涉及“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各区域创新格局构建、区域创新效率影响的研究目前看来并不完善,而探索“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城市的区域创新效率水平对我国形成东西呼应、面向全世界各国的崭新开放格局意义重大。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现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绿色GDP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已经成为产业结构转型、变革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化发展的不断推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模式对生态环境和能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与浪费,不利于经济的绿色发展。面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在带头引领和调节社会力量、改善和保障民生、完善政府职能、推动绿色经济进一步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到2020年农村绝对贫困已全部消除。但同时城市贫困问题逐渐突显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在之前很长的时间内,国内普遍认为贫困为一种农村特有现象,将扶贫工作的重心集中于农村地区,农村扶贫资源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脱贫制度日臻完善。与此相对,我国关于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与测度仍处于初步阶段,各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其中,城市贫困青年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主动选择。县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还是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激发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活力至关重要。山东省作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其县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基于此,文章在借鉴主体功能定位理论的基础上,对山东省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统计测度研究。这既有助于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的实施,又有利于发现各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及方向。论文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