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制相转移催化聚吡咯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的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微胶囊技术己广泛应用于相变材料、相转移催化剂、食品添加剂、饮料工业、乳制品、糖果、破胶剂、生物制药等众多领域当中,微胶囊技术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极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微胶囊的制备方法相对成熟,主要包括化学法、物理法和两者结合的物理化学法,其中以化学法应用最多,化学法中又以原位聚合法和界面聚合法颇为受人们的青睐。本文以原位-微乳界面共聚法、悬浮-分散-聚合法选取水溶性无机盐引发剂过硫酸钾、油溶性有机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以及偶氮类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为芯材,聚吡咯为壳材,制备了可控制缓释的相转移催化聚吡咯微胶囊,研究了该微胶囊的形成、缓慢释放的机理研究和动力学模型的构建。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1.可控制缓释过硫酸钾/聚吡咯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以固体过硫酸钾为芯材,聚吡咯为壳材,以异丙醇、丁醇、水为溶剂,通过原位一微乳界面共聚法制备出了具有包裹率高达95%、粒径分布在400-750 nm,能在3-14 h之间可控制缓慢释放的过硫酸钾/聚吡咯微胶囊,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多晶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动态光散射(DLS)等手段对制备的微胶囊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微胶囊的结构、形貌、粒径、热稳定性等性能,通过对微胶囊缓释过程动力学模型的构建,该微胶囊在80℃时其释放的过程接近为一级动力学模型,40℃时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比较接近于零级动力学模型。2.可控制缓释过氧化苯甲酰/聚吡咯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以固体过氧化苯甲酰为芯材,聚吡咯为壳材,以水为溶剂,通过悬浮-分散-聚合法制备出了粒径在600-800 nm,包裹率高达83%,能在5-17h之间可控制缓慢释放的过氧化苯甲酰/聚吡咯微胶囊。通过添加SDS、SDS/PEG 600和SDS/PEG 2000不同乳化剂组分研究了微胶囊的稳定性及其分散性能,通过芯材过氧化苯甲酰紫外吸收峰的强弱判断微胶囊包裹率的大小等。制备出的微胶囊其储藏稳定性也较好,通过对微胶囊缓释过程动力学模型的构建,该微胶囊在60℃时其释放的过程接近为Higuchi动力学模型,40℃时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是一个介于一级与Higuchi动力学之间的混合动力学模型。3.相转移催化聚吡咯微胶囊释放后的实际应用过硫酸钾/聚吡咯微胶囊其制备过程在油性溶剂当中,通过在水当中完成缓慢释放,除去壳材聚吡咯,在释放完全后的水溶液当中添加偶氮二异丁腈、吡咯单体、乳化剂等,通过在水溶液当中释放出的芯材过硫酸钾的引发,同样可以制备出偶氮二异丁腈/聚吡咯微胶囊。过氧化苯甲酰/聚吡咯微胶囊其制备过程在水溶液当中,通过在油性溶剂当中缓慢释放,同样去除聚吡咯壳材,在释放完全的溶液当中添加苯乙烯与丙烯酸丁酯的混合单体、乳化剂等,通过在70℃环境下进行搅拌反应,可制备出聚苯乙烯与聚丙烯酸丁酯的混合物。通过TEM、红外等手段对制备的产物进行了一系列简单的表征。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6kV电力线路事故判断能力,确保煤矿供电的安全性,鹤煤公司供电处变电站通过应用GLWB-Ⅲ型智能高压漏电保护装置,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正>当前,大气污染已成为极其严重的复合型污染,亟需综合治理,首要之务是认真反思现行的公共环境管理制度模式,寻求新机制、新模式,以管理创新为治理大气污染的破题之笔。本
冬季道路凝冰会大幅降低路表抗滑能力,影响行车安全。防冻雾封层是以乳化沥青为载体掺入防冻剂后涂覆于沥青路面路表形成的具有防冻抗滑能力的涂层。目前对防冻雾封层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