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框架结构基于预期损伤的抗震设计方法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ing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遵循着“小震设计,大震验算”的抗震设计思想路,往往不能主动地掌控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大震性态。为此,本文采取直接基于非线性阶段的抗震设计思路,分析了在罕遇地震作用下RC框架结构进入非线性阶段的损伤模式及内力分布规律,研究了柱梁抗弯承载力比η对损伤模式的影响,确定了最优损伤模式控制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最后提出了RC框架结构基于预期损伤的抗震设计方法。损伤模式的研究。考虑现浇楼板对损伤模式的影响,建立了RC框架结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基于不同柱梁抗弯承载力比的结构静力弹塑性计算结果,分析其损伤分布规律,研究了柱梁抗弯承载力比η这一关键因素对损伤模式的影响并确定了其合理取值。通过与基于现有规范标准设计的结构进行对比,验证了通过该指标进行损伤模式优选的合理性。最优损伤模式控制指标研究。根据重要性的不同,对构件进行了分类。通过对已经过合理损伤模式控制的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研究了结构处于非线性阶段下内力的重分布规律,明确了各类框架的内力分配关系,并进一步确定了不同柱构件内力分配系数与楼层相对高度的关系,给出了具体计算公式,实现了框架结构最优损伤模式控制。RC框架结构基于预期损伤的抗震设计方法。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损伤的弹塑性反应谱,确定了预期性能目标下的承载力大小,并采用柱梁抗弯承载力比及内力分配系数做为最优损伤模式的控制参数,实现了结构预期损伤控制的设计方法,进而给出了RC框架结构基于预期损伤的抗震设计流程。基于预期损伤的抗震设计方法优越性验证。分别采取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与现有规范方法对结构算例进行设计,然后输入多条地震波对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从多个角度对比二者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性能,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方法的优越性。
其他文献
本文以邵怀高速公路山区支挡结构为依托,采用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柱板式锚索挡土墙进行了分析研究:(1)针对上述支挡结构类型,对现场测试元件的布置和测试方法、以及有关
基坑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岩土工程问题,在进行基坑施工时,周围地层变形对临近构筑物产生很大的影响,开挖引起的变形控制迄今尚难于得出较为准确的定量结论,因此有必要对基坑开挖时
基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广泛共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FRP筋)合理应用到新建混凝土结构特别是桥梁结构设计中替代易锈蚀的钢筋是切实可行的。但是相对于钢筋混凝土梁,FRP
矩形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具有强度高、延性好、抗震性能优越、施工方便等特点。钢管混凝土树状节点是钢管混凝土分叉柱与矩形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双十字型节点组合而成的新型节
采空区稳定性评价及地压处理是矿山开采过程的重要问题,是保证矿产资源安全回收的必要前提,深部中段开采更需理解采空区围岩的性质与失稳的条件,判断采场地压显现的规律与特
炉顶封罩位于高炉炉壳顶部,包括煤气封罩段、炉喉段及部分炉身段。该区域承受多种荷载,如炉顶外部设备、进料、上升管膨胀、炉内气体的高压作用,以及生产后期因内衬减薄可能
土体是工程中常见的一类地质材料,它包含大量的孔隙,因此在较低的应力水平下就可以发生塑性体积变形。根据岩土塑性体应变与塑性剪应变的相互作用原理,土体塑性体应变的出现
在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震非线性分析中,能够全面实现墙、板构件的动力弹塑性分析是十分重要的。采用壳单元模拟板壳结构拥有很高的精度,但往往计算量庞大,这导致传统的基于C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防空法》的坚决执行,我国经济改革的发展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策进一步贯彻,人防工程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带有大型地下室
带有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是一种复杂高层结构形式,其显著特点是主要抗侧力构件沿结构竖向分布不连续,结构竖向刚度分布不均匀。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易产生薄弱层,是一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