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部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的临床表型及其痉挛性截瘫亚型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3,SCA3)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遗传变性性疾病,由ATXN3基因的CAG异常扩增突变所致。SCA3临床表型有明显的异质性,除特征性的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症状,亦伴随复杂的非共济失调症状。SCA3首发症状多样,最常见为步态不稳,还包括视物重影、言语含糊等。在其他神经变性疾病中,首发症状可能影响疾病的表型,但类似研究在中国SCA3患者中还未见报道。此外,疲劳是神经变性性疾病中常见的伴发症状之一,也是SCA3最为常见的非共济失调症状之一。然而,疲劳对SCA3临床表型的影响研究甚少。因此,本部分研究拟在分析SCA3临床表型及其与基因型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SCA3首发症状及疲劳对SCA3临床表型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2020年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经基因分析确诊的241名SCA3患者。运用自行设计的SCA3患者随访登记表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结构化病史采集及神经系统体检并记录。使用共济失调等级量表(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and Rating of Ataxia,SARA)及国际协作共济失调评估量表(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taxia Rating Scale,ICARS)评估SCA3患者共济失调的严重程度。根据患者是否以行走不稳为起病,将首发症状分为步态异常起病及非步态异常起病两组。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首发症状对患者发病年龄、共济失调严重程度及共济失调进展程度的影响。同期选取91名SCA3患者,纳入85名性别、年龄、生活背景相匹配的健康对照,使用14项目疲劳量表(14-item Fatigue Scale,FS-14)评估患者疲劳程度,采用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分别针对日间嗜睡、睡眠质量及抑郁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疲劳对患者发病年龄、共济失调严重程度及共济失调进展程度的影响,并探讨影响SCA3患者疲劳程度的潜在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41名SCA3患者,主要来自中国东南部及东部,其中完全外显的SCA3患者有222个(3名为纯合子),症状前SCA3患者有19个。症状前SCA3患者与SCA3患者相比,具有更早的首次就诊年龄(p=0.007),更低的SARA评分(p=0.000)及ICARS评分(p=0.000),在男女比例、CAG正常片段、CAG异常扩增片段上没有明显差别(p>0.05)。2.219名SCA3患者(除外3名纯合患者)的发病年龄与CAG异常扩增片段重复数呈负相关(R2=0.471,p=0.000)。发病年龄(p=0.000)、病程(p=0.000)、CAG异常扩增片段(p=0.000)与共济失调严重程度呈正相关。3.219名SCA3患者中以行走不稳为起病占比最高,约91.78%,以非共济失调步态障碍起病的占比约7.31%,其中视物重影4.57%、言语含糊2.28%,肌张力障碍0.46%。与非步态异常起病组相比,共济失调的严重程度在步态异常起病组中显著增高(p=0.029),发病年龄(p=0.791)及共济失调进展程度(p=0.243)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4.SCA3患者可出现多种非共济失调症状,其中疲劳为最常见的非共济失调症状之一,55.22%的SCA3患者有主观疲劳症状。与正常对照相比,SCA3患者的FS-14得分显著增高(p<0.05)。白天嗜睡(p=0.024),CAG异常扩增片段(p=0.046)及共济失调的严重程度(p=0.040)是影响疲劳程度的危险因素,且疲劳程度与共济失调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40);然而,疲劳与发病年龄(p=0.086)、疾病进展(p=0.309)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1.SCA3患者的发病年龄与CAG异常扩增重复数呈负相关。而共济失调严重程度与发病年龄、病程及CAG异常扩增重复数呈正相关。2.以步态异常起病的SCA3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其共济失调相对更重。3.与健康对照相比,SCA3患者更易出现严重的疲劳,并且疲劳可进一步加重SCA3的疾病严重程度。背景: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3,SCA3)是中国最为常见的SCA亚型,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神经变性疾病,在临床和遗传上均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目前据其临床表型的差别,可将SCA3分为5种亚型,其中第5型又称痉挛性截瘫(Spastic paraplegia)亚型。因无明确的诊断标准,且报道甚少,故该亚型仍存在较大争议。本部分研究拟分析SCA3的痉挛性截瘫亚型的临床表型,并探索影响该亚型的危险因素及其对SCA3临床表型的作用,应用功能磁共振对痉挛性截瘫亚型的小脑体积及灰质分布情况进行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241名经基因分析确诊的SCA3患者。将具备以下4个体征“双下肢肌力减退、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下肢腱反射亢进、双下肢病理征阳性”的2个及以上的患者,纳入痉挛性截瘫亚型组;其余患者归为非痉挛性截瘫亚型组。应用逻辑回归模型探索痉挛性截瘫亚型的影响因素,并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痉挛性截瘫亚型对患者发病年龄、共济失调严重程度及共济失调进展程度的影响。为进一步观察两组患者脑结构差异,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痉挛性截瘫亚型组、非痉挛性截瘫亚型组及正常对照各18名进行颅脑磁共振图像的采集。使用手动绘制感兴趣区(小脑)、VBM技术比较组间小脑体积变化情况及全脑灰质分布情况。结果:1.痉挛性截瘫亚型患者占总纳入患者比例约29.1%。与非痉挛性截瘫亚型患者相比,痉挛性截瘫亚型患者具有更早的首次就诊时间(p=0.000),更早的发病年龄(p=0.000),更严重的共济失调(p=0.046)及更长的CAG异常扩增片段(p=0.000)。2.在调整了性别及正常等位基因CAG重复数的影响后,痉挛性截瘫亚型患者与非痉挛性截瘫亚型患者相比,具有更早的发病年龄(p=0.001);同理,在调整了性别、发病年龄、病程、正常及异常等位基因的CAG重复数等因素的影响后,共济失调的严重程度在痉挛性截瘫亚型组中显著增高(p=0.006)。病情进展程度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p=0.815)。3.越早的发病年龄(p=0.000)或越大的CAG异常扩增片段(p=0.000)在临床上更提示为痉挛性截瘫亚型。通过绘制ROC曲线,得出发病年龄的最佳临界值为30.5岁(敏感性:0.820;特异性:0.585),CAG异常重复数的最佳临界值为76.5个(敏感性:0.725;特异性:0.600)。4.痉挛性截瘫亚型患者(p=0.009)、非痉挛性截瘫亚型患者(p=0.005)与正常对照相比,均提示了显著的小脑萎缩,但痉挛性截瘫亚型患者与非痉挛性截瘫亚型患者相比小脑体积无明显差别(p=0.406)。5.痉挛性截瘫亚型患者较健康对照组灰质体积萎缩的脑区有小脑、脑桥、海马旁回、梭状回、丘脑、壳核、扣带回后部、颞上回、颞中回等。非痉挛性截瘫亚型患者较健康对照组灰质体积萎缩的脑区有小脑、脑桥、颞上回、颞中回、尾状核、壳核、扣带回后部、岛叶、枕上回、额叶、楔回、缘上回等。痉挛性截瘫亚型患者与非痉挛性截瘫亚型患者相比,灰质体积分布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1.SCA3患者存在痉挛性截瘫亚型,且该亚型患者具有更严重的临床表型。2.发病年龄76.5个的SCA3患者更可能表现为痉挛性截瘫亚型。3.虽然痉挛性截瘫亚型及非痉挛性截瘫亚型患者与健康对照相比,具有显著的小脑及不同部位脑区的灰质萎缩,但小脑及全脑灰质体积分布在痉挛性截瘫亚型患者与非痉挛性截瘫亚型患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TCGA数据库中胃癌高通量测序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胃癌差异表达基因(DEGs)及其相关生物学意义,筛选出胃癌预后相关基因,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343例胃癌组织和30例正常组织中的RNA-seq表达矩阵数据,利用Perl5.28.1软件及采用R语言进行数据整理与合并后统一标准化分析。分别利用edge R和Deseq软件包分别进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将两种方法筛选到的差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患者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的预后因素,探索DLBCL的新预后模型。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初次治疗的127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症状、Ann Arbor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ECOG评分、结外浸润个数、IPI评分、病理亚型、MYC、BCL-2、BCL-6、MUM1蛋白、Ki
唾液腺肿瘤在组织学上以良性多见,其中又以多形性腺瘤最为常见,占唾液腺良性肿瘤的40%-45%,其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具有交界性肿瘤的特征,具有潜在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其复发,侵袭,甚至转移的报道时有见到。唾液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 of salivary gland),因其肿瘤中含有黏液样组织、软骨样组织、肿瘤性肌上皮细胞等多种成分得名,临床上常称混合瘤。肿瘤
目的:探讨GLP-1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胰腺疾病(NAFPD)中PERK-e IF2α-ATF4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将5周龄SPF级雄性小鼠随机分成普通饮食组和高脂饮食组。喂食16周后,随机选取一只处死并确定NAFPD造模成功。普通饮食组归为普通组(A组,10只)。高脂饮食组进一步随机分为对照组(B组,10只)和实验组(C组,10只),A组予普通饮食+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6mg/kg.d),B组予
目的:检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组蛋白H3K36me3及其甲基转移酶SETD2、去甲基化酶KDM4A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上述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及生存预后的相关性,并结合文献分析表观遗传机制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方法:1.收集本院病理科2013年11月~2018年11月经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蜡块标本60例,同时收集30例良性反应性增生淋巴结(RH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IM)在中高危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R0切除术后辅助治疗的血药浓度特点及确定国人中高危GIST患者R0切除术后辅助治疗的伊马替尼血药浓度阈值,从而指导GIST患者个体化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9年8月期间接受R0切除并具有中危和高危复发风险的G
目的:比较不同程度肾积水对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清石效率和结石清除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120例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的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肾积水的有无和严重程度分为4组,Ⅰ组无肾积水,Ⅱ组轻度肾积水,Ⅲ组中度肾积水和Ⅳ组重度肾积水,收集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4组术前人口统计学特征及结石特征,分析各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结
[研究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胃肠道(GI)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约占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80%,起源于肌间神经丛的Caja细胞。根据肿瘤大小、核分裂像计数以及肿瘤发生的部位将GISTs分为极低、低、中等和高度危险性。按照肿瘤的直径,将小于2cm的肿瘤定义为小间质瘤(small-GIST),将直径大于2cm的肿瘤定义为大间质瘤(over GIST)。胃大GISTs的肿瘤体积相对较大,核分裂
目的:比较仰卧位与俯卧位经皮肾镜碎石术对肾性或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材料与方法:对Pubmed,Embase和Cochrane以及中国知网、万方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以确定所有符合条件的研究。所有纳入随机对照试验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评估。由2名研究员根据Cochrane手册的方法独立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筛选评价并提取数据包括作者姓名、发表时间、样本纳入与排除标准、样本量、研
背景:肺癌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而肺癌转移是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了解肺癌转移、侵袭相关基因对于预防和治疗肺癌转移具有重要作用。乳酸脱氢酶C(lactate dehydrogenase C,LDHC)是第一个被鉴定为仅在睾丸及肿瘤中表达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不但参与调节肿瘤的增殖,侵袭转移等行为,还与调控肿瘤细胞糖酵解过程密切相关。目前LDHC在肺癌中的作用未见报道,而LDH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