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反抗外敌侵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了使国人铭记历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教材入手,使其对抗日战争及当今相关时事有正确认知和判断。抗日战争史作为历史课本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重要章节,各种教材对此都进行了详细叙述。本文就1949年以来中学历史教材对抗日战争书写的演变进行研究。60多年来,中学历史教材对抗日战争的书写在编写体制、体例结构和重点问题上有明显变化。在编写体制上,编写机构主体日趋多元化,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家编写的基础上各地区也获得历史教材编写权利;历史课本编写的指导思想也由单一的马克思主义史观变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的基础上倡导以多元文化理论为指导;在体例结构的上,本文主要分析的内容是抗战史在历史教材中书写结构及其演变。从抗战起点的认定、全民族抗战主题的突出和抗战知识点的增删三个部分看教材体例结构的变动;在抗战史重点问题书写上,本文选取了教材对中共和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评价、两个战场书写、东北抗日联军的书写、南京大屠杀的书写等7个方面的变化来体现教材在不同时期对重点问题书写上存在差异。在了解编写体制、指导思想、体例结构和重点问题上的书写变化之后,本文尝试分析历史教材涉及抗战史一系列变化的原因。主要从史学界研究的深入、国内环境的变化和日本对侵华战争的态度三方面进行相关探究。通过对教材抗战史内容演变及其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探索出教材编写的规律。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上来看,历史教材不仅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更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编者不仅会考量历史史实本身,更会考虑学生对内容的接受程度。编者会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恰当的安排历史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正在慢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