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归纳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中有关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的记载及演变情况(以古代文献为主),总结出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的发展、演变过程。探讨研究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的原始理论依据及其操作方法,归纳和总结技术要领及临床应用规律,以完善和丰富中医针灸理论,为今后相关方面的研究和创新提供文献依据,奠定基础。 方法:广泛收集有关针法的古代文献并以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医典》第五版为基础查阅古代文献,总结古籍中有关阳中隐阴,阴中隐阳针刺手法的记载;收集近现代著作中有关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的相关论述,以中国知网(www.cnki.net)基础查阅发表在国内医学杂志中的文章。建立相应数据库,录入古今文献资料。应用中医基础理论、文献学方法从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的源流、针刺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分析。 结果: 1、阳中隐阴的操作方法是:根据穴位的可刺深度,分浅(5分)、深(1寸)两层操作,进针后先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9数,再进针到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6数;阴中隐阳的操作方法为:根据穴位的可刺深度,分浅(5分)、深(1寸)两层操作,进针后先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6数,再退针到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9数。 2、古代文献记载的阳中隐阴适应症为先寒后热证,阴中隐阳的适应症为先热后寒证,古代医家以证代病,未记载具体的疾病名称。 3、阳中隐阴、阴中隐阳针法现代主要应用于面瘫、荨麻疹、胃炎、偏头痛、月经不调等虚实夹杂的病证上。 结论: 1、古代文献对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操作上,且各期医家的操作要点基本相同,主要包括深浅、分层、九六等基本要素。 2、古代文献对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的作用机制基本没有涉及。 3、阳中隐阴、阴中隐阳针刺手法的理论基础植根于古代阴阳学说及三才、数术、象数思维模式上,有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烙印。 4、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的现代应用基本沿袭古代文献,应用范围较小。 5、对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的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刺激量上,现代研究较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