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是一部古老的诗集,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诗经》中的隐喻表达极其丰富,为语言学、修辞学以及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传统的语言学研究和翻译研究中,隐喻仅仅被视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修辞形式和对语言的一种修饰手段,隐喻的认知特性被忽视。认知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概念整合理论,揭示了语言意义产生的动态心理机制,使其发展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的相关领域,也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论文拟采用概念整合理论来阐释《诗经》中动物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结合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过程讨论翻译难点。进而基于难点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考察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方法,提出诗歌隐喻的翻译策略。为实现研究目的,本论文以定性研究为主,并结合了定量研究。具体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结合隐喻的定义,笔者提出了选取语料的标准,并根据该标准做了全样本分析,筛选出84条动物隐喻,限定了本论文的研究范围;接着,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详细阐释了《诗经》动物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随后,结合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过程对隐喻翻译的难点进行讨论;最后,基于隐喻翻译的难点全面考察许渊冲的翻译方法,统计了各种翻译方法的使用频率,提出了诗歌隐喻的翻译策略。经过研究分析,本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具有强大的解释力,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主要包含:两个输入空间及类属空间的建立,两个输入空间基于关键关系发生跨域映射,输入空间的元素及结构选择性地投射进整合空间并进行组合、完善和细化等认知操作,最终实现隐喻意义的建构与理解。结合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和中英文化差异,本研究发现隐喻的意义建构难以在译语中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是:缺少等价词来实现输入空间的建立;关键关系的未感知导致输入空间难以实现跨域映射;缺少语境信息来促进和约束整合空间。2)通过对许渊冲译本的考察,本研究发现他针对不同的翻译难点灵活地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针对缺少等价词这一困难,许渊冲主要采用了直译再现原意象、增译保留原意象、用目的语意象代替原文意象、将隐喻转为普通意义这四种方式。针对目的语读者难以感知关键关系的问题,他采用隐喻转明喻和增加关联词的翻译方法来凸显类比、反比等关键关系。改写诗歌名称和增加文化注解被用来解决缺少语境的问题。同时,这些翻译策略不是完全相互分离的,译者可根据翻译的需要结合起来予以使用。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对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过程进行了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将会促进人们对隐喻的理解。其次,将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融入到对隐喻翻译的探讨中,将会促进隐喻的翻译实践,进一步拓宽了隐喻翻译研究的内容和视野。第三,本研究是对概念整合理论的—次尝试性应用,将促进概念整合理论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并为其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相关翻译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