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汉译《卖花女》双重性研究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y6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ygmalion是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的经典戏剧作品,该剧本已有多种文字译本。林语堂1929年翻译的《卖花女》,作为第一个中文译本,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文化反应。但目前林译本研究主要侧重于原戏剧作品方言的翻译,缺乏对林语堂翻译动机和林译本文学性和表演性特征的研究。  鉴于此,本文以林译《卖花女》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汉译Pygmalion动机的基础上,主要探讨其如何再现原剧本的文学性和表演性特征,旨在对林语堂汉译Pygmalion作一个宏观的考察。  本文首先指出林语堂为传播西方“自由意志”的现实主义思想、改革中国古文学语言、丰富其语言学研究素材和宣扬其幽默观和女性观而翻译该剧本。其次,作为“脚踏中西文化”的译者,林语堂为使这部戏剧更好地融入民国社会环境,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原剧本做了新的阐释与改写,使译本再现了原剧本的双重性特征。林语堂通过使用四字短语、古今杂糅的语言和加注的方式,并采用异化策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了剧本俏皮幽默的风格,再现了其文学性特征。同时,林语堂通过使用个性化语言、动作性语言和口语化语言等形象化语言,并采用归化策略以引起我国读者与剧本人物的共鸣,较好地再现了原剧本的表演性特征。  本研究分析了林语堂汉译Pygmalion的全过程,解决了林语堂为何翻译该剧本及如何翻译该剧本以再现原剧本文学性和表演性的问题,对现有相关研究是个有益补充。
其他文献
约翰·福尔斯是二十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在小说的地位遭到质疑,小说已死的呼声越来越高之时,他对叙事手法的创新彻底推翻了这种说法。他的小说涵盖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梭罗的《瓦尔登湖》三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阐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散文翻译中的适用性。 解释了论文作者选择《瓦尔登湖》作为比较对象的原因探
批评语言学是新近发展的语言学分支,目的在研究语言、意识形态以及权力之间的关系.批评语言学认为,系统地运用某种语言学为基础的批评语篇分析提供了对诸如新闻、政治宣传、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不断加快,中国正经历着传统与现代的巨大转变。其中,中国女性在此巨变中所表现出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冲突与并存令人瞩目。本文从这一现状出发,结合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