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之际出现许多恪守名教的爱情传奇作品,论文将其称为名教爱情剧。此类剧目约有六七十种,在特征上也多共同之处,如:多与明清政治大事相关;其创作目的在于教化;婚宦并重,婚姻上要求才子配佳人、妻妾俱全,仕途上以入翰林、做科道为目标等。论文认为名教爱情剧的出现与明清之际封建秩序由混乱走向稳定、思想由王学转向理学、文学由个性解放变为文以载道的现实密切相关。为了更好的解释剧作与现实间的关系,论文主要从婚姻、科举、仕途、政治、文学风气五个方面来研究。才子配佳人、妻妾俱全构成名教爱情剧婚姻的基本特点。但剧中妻妾形象完全不同:妻多为良家闺秀,且受过闺范教育、四德俱全;妾多是贫家女子或下贱之丫鬟娼妓,而贫女缺教育、丫鬟娼妓多淫奔之举。由此,剧作安排妻妾时遵守良贱相逢,良者妻贱者妾;贫富共处,富者妻贫者妾;出身相同,姐妹相称三条原则。封建婚姻要门当户对,且父母有儿女婚姻之决定权,因此剧中父母之命、科举功名对婚姻起着决定性作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及文化对剧作影响颇深。剧中对科举院、乡、会、殿试制度的描写极为细致,而又以乡会试为最。凡考生、考官、考场、考试、判卷、录取等皆无遗漏。此外,剧作也将科举文化影响下的相关社会现象展现出来:官僚为等级最高之阶层,又享受特权,故社会对科举成功者多奉承而对失败者多嘲讽;为满足虚荣、转移失落,许多科举失意者成为沽名钓誉之假名士;明清之际科举混乱,权奸为私利干涉科举,考生为利禄考场作弊。又科举被录取者多迂腐无能之辈,故明清之际科举批判在剧中也有所反映。剧中书生科举后多任职于翰林院。这既与明清两代宰相即内阁大学士大多由翰林选拔而来有关,也与明清之际社会现实脱不开关系。明清之际社会处于大动荡之中,而能负天下太平之责者首推宰相。科道是剧中书生及其亲朋任官的第二选择。科道在明清两代司职纠察,因此对纠正当日社会黑暗现实具有积极作用。二者在剧中的结合表明名教爱情剧的出现确实与明清之际的现实密切相关。剧作在反映晚明政治大事如农民起义、民族战争、党争结社、奸臣专权、宦官柄政等的同时,也对社会其他畸形现象如文武官员爱财怕死、变节事敌,官吏盗贼互化,男风,篾片等也予以描写。不过二者在剧中所起作用不同:重大事件在作时代背景的同时也起确定作者政治立场的作用,而社会畸形现象则起扩大作品反映现实广度与深度的作用。名教爱情剧各剧作的创作原则并不一致,整体呈现出由偏胜向包容、集大成转化的趋势,而这与明清之际文学风气的变化相适应。明代文学风气多呈偏胜、极端之态度,而清代则以包容、集大成为特点。作为明清文学转化的过渡期,明清之际的文学风气则兼具两代的特征,偏胜、包容、集大成在其中皆有体现。此外,受程朱理学复兴的影响,明清之际文学的思想立场向理学靠拢,教化性增强,而这也正是名教爱情剧恪守名教、主张教化的根源所在。除上述内容外,论文还对名教爱情剧的内涵、影响,明清之际的特征等做了研究或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