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华人作家哈金的长篇小说,主要以七、八十年代中国东北地区为时空背景,从普通小人物的微观视角,以客观自然的写作方法,深入地展示了人性中的坚强与脆弱以及人性的复杂性。作为一名有着双重文化背景的作家,哈金在其小说中表露出的细微而复杂的思想意识,既带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融入了强烈的西方现代思想意识。本文以哈金两部长篇小说《等待》、《战废品》为研究对象,结合作家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从弗洛伊德有关“本我”、“自我”、“超我”的三分人格结构理论出发,运用精神分析方法以及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两部小说文本细读式的分析,力图从他的具体作品中挖掘作家本身的思想意识冲突,探讨其小说表现出来作家在其小说创作中隐含的现代自我意识以及他对特殊年代下中国社会的思考和探究。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分析小说中的自我与人物之间构成一种对话与潜对话的关系模式,这种关系模式既是处理小说中不同的甚至彼此冲突的声音的方式,也使小说中的对话性与辩难性得以“形式化”,由此可以进一步引发出哈金小说文本中的主体建构问题,并为探讨哈金小说中的现代主义精神作出铺垫;第二部分将结合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学说和约翰·福尔斯的“逆某”理论,结合文本分析,对哈金小说人物的自我意识进行深入探察,说明人物所具有的自我及反自我多重意识倾向:第三部分,通过探讨小说中人物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来揭示作家对“异化”的理解,探讨了作品富含哲理的命题:孤独感、虚无感、悲剧性,指出作品所具有的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和自我维度的哲理思考,进一步趋近作品的现代精神内涵。结语部分,通过哈金两部长篇小说与其个人经历的对照,说明作家小说创作所隐含的自我体验的创作特征;通过自我观察现实的艺术特点,说明哈金由于中美两国生活背景转变所引起的文化意识的嬗变和冲突,应是导致其作品产生现代自我意识的主要原因,并肯定了哈金小说的艺术特色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