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雷德里克·肖邦(Fryderyk Chopin,1810—1849)是波兰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独创性的音乐家之一,他是第一位称得上“钢琴诗人”的伟大作曲家,他创造了一种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最理想的键盘风格。“谐谑”一词原来是文学用语,来自意大利文scherzo,本意为“戏谑”、“玩笑”。用于音乐领域之前,在民间的其他艺术形式中早有体现,其风格特点是轻巧、幽默,大部分由三拍子组成,作为一种体裁的正式确立是在十八世纪的上半叶,此后便逐渐成为大型器乐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规模与结构上不断扩大并最终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论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谐谑曲的来源和早期发展,并分析了海顿和贝多芬作品中的谐谑性。从贝多芬开始,谐谑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速度较快、力度变化突然、调性变化频繁的音乐体裁形式,虽然此时还并不是作为单独乐章而出现,但是构思上、规模上为后来肖邦创作单乐章的谐谑曲做了铺垫。论文的第二部分是对于肖邦第三谐谑曲的音乐学分析。本部分将从宏观、中观、微观多个角度对肖邦音乐进行分析,并试图在哲学-美学高度探求肖邦谐谑精神及肖邦音乐回归性情感的深层原因。还将对肖邦的谐谑风格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从肖邦其他谐谑曲、马祖卡及波罗乃兹以及肖邦同时代的作曲家李斯特入手进行比较性分析。论文的第三部分介绍谐谑后期的发展情况,本部分将对肖邦以后的谐谑精神及谐谑在中国的发展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