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端引入RGD序列的葡激酶突变体的构建、表达、纯化及性质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c880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栓性疾病特别是脑血栓、心肌梗塞、深度静脉血栓等均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溶栓治疗法是治疗此类疾病的常规疗法。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先后开发了多种溶栓制剂,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例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recombinant tissue-type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尿激酶(UK)、重组链激酶(recombinant streptokinase,r-SK)等,这些溶栓制剂各有优缺点,其中以rt-PA疗效最佳,但因其价格昂贵使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科研工作者正在努力寻找一种既有较好溶栓疗效价格又便宜的新一代溶栓制剂。 天然葡激酶(staphylokinase,SAK)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溶原性噬菌体合成的一种蛋白质。临床研究表明,重组葡激酶(r-SAK)具有与rt-PA相当的溶栓活性,且有更高的纤维蛋白专一性,除此之外,它能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生产成本低,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溶栓制剂。但临床试验表明,使用r-SAK后仍有一定的再梗塞率,而活化后血小板聚集反应是成功溶栓后再栓塞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溶栓的同时进行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一种积极的预防再栓塞的治疗策略。GPIIb/IIIa拮抗剂能与纤维蛋白原竞争性结合血小板表面的GPIIb/IIIa受体,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通路的最后一步,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国内外根据RGD(Arg-Gly-Asp)序列已设计了许多GPIIb/IIIa受体阻断剂,用于抑制血小板聚集。 为研制兼具溶栓和防栓功能的新型溶栓剂,降低溶栓后再栓塞的发生率,本试验设计在SAK分子的N-端引入RGD序列,构建四个新型双功能SAK突变体分子,研究其表达和纯化,并分析其生物学活性。 本实验采用PCR介导的定点突变的方法,通过设计N-端包含RGD短肽序列的突变引物,以野生型葡激酶(wild type staphylokinase,WT-SAK)质粒为模板,PCR克隆得到SAK突变体基因;将突变后的SAK基因序列与表达载体pBV220质粒连接后,转化大肠杆菌BL2l进行表达:应用阳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和阴离子交换层析连续三步层析法纯化表达产物,并对所得纯化产物进行生物学活性鉴定。实验结果显示,SAK突变体蛋白在大肠杆菌BL2l中的表达量占菌体蛋白总量的50%以上;三步连续层析纯化后其纯度可达97%以上;测得其纤溶比活性分别为10.8×104mJ/mg、10.1×104HU/mg、11.0×104HU/mg、11.2×104HU/mg,不低于WT-SAK的纤溶活性(9.8×104HU/mg);并且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实验测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分别为10.72%、12.36%、19.71%、21.65%,明显高于WT-SAK(3.98%);ELISA分析结果表明,SAK突变体中大肠杆菌菌体蛋白残留量均小于0.1%,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中规定的要求。本实验中,突变体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得到了高纯度、高活性的SAK突变体蛋白。突变体既保留了野生型葡激酶的纤溶活性,同时又具有了抗血小板聚集功能,为新型双功能SAK的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古尼虫草Cordyceps gunnii(Berk.)Berk.是一种寄生在蝙蝠蛾科幼虫中的重要虫生真菌,其无性型为古尼拟青霉Paecilomyces gunnii。本文初次深入研究人工培养古尼虫草子实体的影
蛋白质磷酸化修饰是细胞内最广泛、最重要的信息调控方式。这个过程能够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代谢、分裂、迁移,乃至生物体的肌肉收缩、免疫、学习和记忆。蛋白激酶是最大
循环养殖系统(RAS)在国外水产养殖业中占重要地位,相关研究起步较早,相对比较全面。随着我国水资源短缺及水体富营养化情况越来越严重,养殖生物疾病频发,水产养殖对自身养殖水体
IgA肾病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国人群中,IgA肾病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35%-45%。IgA肾病最初被认为是一种由体液免疫异常
洋甘菊(Matricaria recutita L.)为菊科母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含有丰富的倍半萜和类黄酮等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炎、抑菌、抗氧化、降血脂、抗凝血、抗肿瘤、解痉等功效。(E)-
本论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第1章BMP-2诱导MEFs成软骨分化  目的:1.建立BMP-2诱导MEFs软骨分化的模型;2.建立软骨分化的检测评估方法。 方法: 1.将传至5-6代的MEF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是由一群位于脊椎动物特定染色体区域基因所编码的高度多态性蛋白分子。MHC分子分布于不同细胞表面,通过呈递抗原
血管生成在生理过程(如胚胎发育)和病理过程(如肿瘤生长、动脉粥样硬化)中都起到关键作用。血管形成是一个多种细胞因子和多种细胞成分参与的,动态、协调的复杂过程,有多条信号转导通路参与,包括:内皮细胞的增殖、存活、凋亡、细胞外基质降解、迁移、分化和形态发生等。其中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VEC)令其存活被认为是血管发生的关键机制。我们以前研究发现,一种新型的丁内酯衍生物,3-苄基-5-(2-硝基苯氧甲基
有丝分裂过程中,通过染色体的分离,母细胞平均分配自己的遗传物质至子细胞,使子细胞得到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忠实的染色体分离和胞浆运动是保证两个子细胞得到完全相同的遗
目的:研究氧化还原剂及低氧对大鼠心室肌细胞ATP敏感性钾电流可能的调节机制方法:分别应用全细胞和单通道膜片钳记录技术记录低氧,及氧化剂/还原剂对:氧化型谷胱甘肽/还原型谷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