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10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改变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以促进对DLBCL病理特征及分子遗传学改变的进一步认识,进而从分子水平了解DLBCL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方法:收集2007~2014年间由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经手术切除并由病理确诊的100例DLBCL病例。整理临床资料,参照2008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诊断标准复查阅片。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观察CD3、CD5、CD10、CD20、CD23、CD34、CD43、Bcl-2、Bcl-6、MUM-1、CyclinD1、Ki-67的表达情况;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ER;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100例DLBCL中BCL-2、BCL-6、C-myc基因的改变;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影响100例DLBC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DLBCL发病的高峰年龄为31~50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男/女=1.27:1);原发于淋巴结内患者59例。原发于结外器官的患者41例,其中以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为多见,为30例。临床分期中I-II期患者共49例,血清LDH水平升高27例,血清LDH水平(186.11±58.67)U/L;III-IV期患者共51例,血清LDH水平升高25例,血清LDH水平(287.19±177.63)U/L, III-IV期患者血清LDH水平显著高于I-II期患者(P<0.05)。B症状患者血清LDH水平(311.43±213.83)U/L,A症状患者血清LDH水平(231.79±119.33)U/L,B症状患者血清LDH水平显著高于A症状患者,P=0.02。I-II期患者中血清β2-MG水平增高34例,β2-MG水平(1705.35±505.66)ug/L, III-IV期患者中血清β2-MG水平增高44例,β2-MG水平(3207.53±1067.33)ug/L,III-IV期β2-MG水平显著高于I-II期,P<0.05。B症状患者β2-MG水平(3133.52±1013.23)ug/L,A症状患者血清β2-MG (2055.31±955.67)ug/L, B症状患者β2-MG水平显著高于A症状患者,P<0.05。形态学以中心母细胞型为主(92/100)。100例患者中CD3阳性7例(7.00%)、CD10阳性11例(11.00%)、CD20阳性94例(94.00%)、CD34阳性79例(79.00%)、Bcl-2阳性55例(55.00%)、Bcl-6阳性89例(89.00%)、MUM-1阳性75例(75.00%)。CD10蛋白表达与ECOG评分相关(P=0.003)。免疫表型:生发中心起源19例,非生发中心起源81例。5例EBER阳性,其中1例为GCB,4例为non-GCB。仅ESR与免疫学表型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5例EBER阳性均为中心母细胞型。FISH检测:Bcl-2/IgH基因融合1例,BCL-2基因扩增7例。BCL-6基因重排8例。C-myc基因重排2例。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血清LDH水平、原发肿瘤大小、IPI评分及治疗效果等因素的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血清LDH水平、原发肿瘤大小及治疗效果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本研究显示DLBCL发病以男性多见,结内起病多见;血清LDH增高的患者预后较差。且血清LDH升高与AnnArbor临床分期相关;血清β2-MG水平与AnnArbor临床分期相关,但与预后无关;DLBCL的组织学亚型以中心母细胞型最常见;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血清LDH水平、原发肿瘤大小、IPI评分及治疗效果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病年龄、性别、民族、是否存在B症状、临床分期、ECOG评分、治疗方式、Bcl-2蛋白表达、Bcl-6蛋白表达及基因突变等因素的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LDH水平、原发肿瘤大小及治疗效果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