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李鹏委员长在关于三峡工程建设工作指示讲话中明确指出移民安居已成为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移民安居是一个涉及广泛的问题,既涉及区域范围的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也包括各个城市范围内移民搬迁后的居住条件、日常生活、就业、邻里关系等方面。就城市而言,承载移民生活的城市居住空间是移民安居的基本保障,并且与就业、日常生活品质、邻里交往有着紧密关联,可以说城市居住空间是移民安居的核心问题,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的成败。由此明确了本次研究的对象。1993年启动的三峡工程让“在三峡库区20个县市范围5万多平方公里水陆域面积上,数百万人的生产、生活因为三峡工程建设而经历一次大变迁和大调整。①”与此同时,影响深远的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的工业化转型也在进行着,包括中央地方政府的分权化改革、住房市场分配体制改革、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制度变革。在三峡工程建设和社会经济制度改革的双重背景下,经过十几年建设,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空间重新建构起来,形成了中心边缘分化、高收入群体对优美景观的占据、低收入群体聚居在城市边缘、门面住区等特征和规律,也产生了个体移民就业障碍、居住群体之间对社区资源占有差异等矛盾和问题。本文从结构层面因素和能动层面因素对上述现象和问题的形成作出解释,分析了在结构层面的移民安置制度、住房市场分配制度、工业产业发展、消费文化等因素构成的制度框架下城市居住空间重构发生的过程。从能动层面,分析了地方政府、市场资本、单位移民、个体移民和中高收入群体在结构层面因素建构的制度框架下,相互协作和相互协调推动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空间重构的行为过程。本文认为移民安置制度塑造了三峡库区城市中心边缘分化格局,住房市场分配制度推动了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空间向中心边缘分化加斑块格局演替的进程。由地方政府搭建的多方利益联盟促成了门面住区、渐变住区等现象的形成。总体来讲,在双重住房分配制度下,有着各自需求的参与主体相互协调和相互协作的行为过程是推动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空间重构的主体机制。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空间重构产生的主要问题在于中心边缘分化的负面效应和对社区资源的占有差异,总体来讲是在各个居住群体之间存在利益享有差异。在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利益主体趋于多元化,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利益冲突和利益享有差异不可避免,是客观存在。对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了缩小利益差距,促进利益共享的总体解决思路。由此,也明确了利益共享是三峡库区城市居住空间重构的长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