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最主要疾病,死亡率高,全世界每年约有数百万人死于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生物学特征,也是导致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转移的途径主要包括血行转移、淋巴转移和种植转移三种,其中血行转移在乳腺癌、肠癌、胃癌等大多数癌症中都有发生。本实验旨在建立早期血行转移的动物模型,探讨应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技术在这一模型下监测血行转移肿瘤细胞生长过程的可行性。方法:首先分别将1×10~6、1×10~5、1×10~4、1×10~3的B16-GFP肿瘤细胞与0.05克的C57鼠肺组织混匀,对其中的GFP进行免疫印迹分析,判断免疫印迹技术对于肺组织与肿瘤细胞混合物的分析灵敏程度,利用该体外实验观察不同细胞数量与鼠肺组织混匀后的条带情况,并运用计算机软件对所得条带信号强度进行分析研究。再将36只健康的纯种C57小鼠随即分为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实验组动物于鼠尾静脉注射1×10~6/0.2ml稳定转染的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B16-GFP细胞,建立鼠肿瘤血行转移动物模型。对照组动物注射等量为未转染B16细胞。在注射后的2、4、8、12、24、72小时和7、10、14天,共计9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取3只小鼠,共计27只小鼠,水合氯醛麻醉下解剖,取鼠右肺中下叶,计量称重其中0.05g,提取蛋白,对B16-GFP中的绿色荧光蛋白产生的免疫印迹条带进行分析,直观观察印迹条带的变化趋势,结合运用计算机软件分析不同时间产生的GFP免疫印迹条带信号量,并对信号量以及条带本身的变化趋势进行记录,计算机软件得到的信号强度数据录入数据分析软件SPSS分析数据差别。结果:在单纯对肺组织与不同数量级的肿瘤细胞混匀的体外实验中,免疫印迹至少于1×10~4数量的肿瘤细胞处产生印迹条带,计算机软件Quantity One分析1×10~6、1×10~5、1×10~4、1×10~3数量的细胞混合物所得条带的信号量分别为46.92、44.13、8.63、0.32,显示随着细胞数量的减少,GFP免疫印迹的条带呈现信号逐渐降低的过程;在体内实验中,免疫印迹所得条带在注射等量1×10~6/0.2ml肿瘤细胞后的2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的条带粗细逐渐变细,在24小时时甚至无法直观观察到条带,在3天、7天、10天、14天又呈现条带逐渐变粗的过程。分析信号强度在肿瘤细胞注射后的2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的均值分别为50.264、30.473、11.742、5.315、3.625是一个逐渐降低的过程,在24小时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免疫印迹条带的信号强度均值为3天7天10天14天、9.752、25.254、30.265、50.475逐渐升高,与直观观察到的结果一致。结论:1、利用免疫印迹技术对鼠血行转移动物模型进行研究是可行的。2、在每克肺组织中,免疫印迹技术至少可以观测到1×10~4的肿瘤细胞。3、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转移的肿瘤细胞的生长先被抑制,之后进入一个增长的过程。反应出肿瘤血行转移的动态过程。同时反应出利用本技术观测肿瘤血行转移具有一定的灵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