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作为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疾病,影响全世界约3000万以上病人的健康,总患病率约为0.7%[1],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2]。房颤主要诊断依据心电图特点:P波消失、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f波、RR间期绝对不等、QRS间期通常正常(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可出现QRS波增宽)。房颤除可引起心悸、胸闷、气促等不适,更可并发体循环动脉栓塞疾病影响患
【基金项目】
:
南方医科大学临床研究启动计划项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作为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疾病,影响全世界约3000万以上病人的健康,总患病率约为0.7%[1],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2]。房颤主要诊断依据心电图特点:P波消失、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f波、RR间期绝对不等、QRS间期通常正常(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可出现QRS波增宽)。房颤除可引起心悸、胸闷、气促等不适,更可并发体循环动脉栓塞疾病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安全。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表现为房颤持续时间≤7天(通常≤8小时),常可自行转复。阵发性房颤目前治疗主要以药物保守治疗及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为主。经过射频导管消融术不断发展,发现阵发性房颤发生维持机制与肺静脉肌袖电位有重要关系,随后环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CPVI)成为阵发性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的主流术式。在CPVI基础上发展有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顶部线消融(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Combine With Left Atrium Roofline Ablation,CPVI+LARA)以及补充消融左房后壁、二尖瓣环峡部、左房碎裂电位等。然而,经统计,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成功率平均70%,相当一部分患者仍面临患者复发的风险。大量研究表明,射频术后复发风险主要与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性别、左房内径等因素相。新近有研究表明,房颤术后早期房性早搏可作为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目的:拟探讨经典肺静脉隔离(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CPVI)与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顶部线消融(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Combine With Left Atrium Roofline Ablation,CPVI+LARA)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术后房性早搏负荷是否有显著差异,及术后频发房性早搏对早期房颤复发有无影响,优化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颤策略,减少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后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6月期间因药物保守治疗无效而愿意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91名,拟术式分经典肺静脉隔离术式组(CPVI组)46例;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顶部线消融组(CPVI+LARA组)45例,各组依术式进行治疗。术后三天内行动态心电图统计患者房性早搏负荷量,术后1年内进行随访,评估两组不同术式患者术后频发房性早搏的出现率,及频发房性早搏对房颤晚期复发是否有影响,其次观察两组术式射频消融总时长、射线曝光总量、射线曝光总时间等基线资料的差异。结果:A组术后频发房性早搏(>720次/分)12例(26.09%),B组术后频发房性早搏(>720次/24h)17例(37.78%),两组术后频发房性早搏出现率无统计学意义。频发房性早搏与非频发房性早搏的早期房颤复发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术前术中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频发房性早搏与非频发房性早搏的晚期房颤复发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PVI与CPVI+LARA两种术式对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性早搏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相比之下CPVI平均手术时间、射频消融时间更短,射线曝光总时间、射线曝光总量更少。阵发性心房颤动术后频发房性早搏与否与房颤晚期复发无明显关联。
其他文献
背景:X染色体的长度约占人类全基因组的5%,但X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比常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对复杂疾病的影响更大。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生物学机制不同,使得X染色体上的关联分析方法比常染色体复杂很多。虽然目前已有较多的考虑X染色体失活(XCI)或剂量补偿效应的关联分析方法被提出,但这些方法是基于单位点的分析;当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较多时,由于多个位点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LD),基于单位点的X染色体关联分析方
研究背景与目的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均居首位。70%患者就诊时已经失去手术根治机会。肿瘤的增殖、浸润、转移需要新生血管的支持。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抗肿瘤治疗手段。研究发现,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药物可能起到协同抗肿瘤的作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降低肿瘤血管渗透性,从而增加化疗药物到达肿瘤的浓度。安罗替尼是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阻断多个信号通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且具有抗肿
研究背景和目的湿粉类食品包括湿米粉和湿淀粉制品,易引起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在大米等淀粉质制品中较常见,可引起呕吐型或腹泻型食物中毒,且由于其能产生芽胞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导致常规清洗程序可能对其无抑制效果。本研究以湿粉类食品中的蜡样芽胞杆菌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污染现况、可能污染来源、毒力特点,结合添加剂抑制效果,为湿粉类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定量风险评估和防控措施建议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
研究背景: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起源于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以肿瘤周围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类似于鼻咽未分化癌,目前关于不同部位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尚不明确。研究目的:1.研究不同部位LELC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2.分析头颈部LELC和鼻咽未分化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3.探索肺LELC的临床特
背景:白纹伊蚊是最具入侵性的物种之一,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是登革热、寨卡病毒病以及基孔肯雅热等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化学防制是蚊媒传染病防治的有效手段,但杀虫剂的滥用导致了白纹伊蚊抗性的产生,使蚊媒及其传染病的防控成为了一项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目前,关于媒介蚊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的研究很多,但对溴氰菊酯产生抗性的白纹伊蚊所伴随的适合度代价和媒介能力的变化尚不清楚。了解白纹伊蚊对溴氰菊
背景和目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的主要危害是使卒中风险增加5~6倍,死亡风险增加2倍.过去50多年来,华法林是预防房颤卒中的标准治疗,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被证明预防房颤脑卒中的效果不劣于甚至优于华法林,服用方便且无需监测,药物间相互作用少,颅内出血的副作用低,成为替代华法林的备选
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良性肿瘤,治疗手段目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手术操作的侵入性和创伤性较大,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的非侵入、无创伤等特点使得其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目的](1)评价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建立HIFU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的预测模型。[材料与方法](1)将2017年4月27日至
研究背景随着新产程管理标准在临床开展后,总产程>24h的产妇数量逐渐增多,使得产妇在获得更多试产机会的同时需要耐受更长时间的产痛。硬膜外镇痛被认为是分娩镇痛的金标准,较其他形式的镇痛技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然而,对于总产程>24h的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是否会通过缓解产妇疼痛从而改善其分娩结局?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报道。故本研究旨在探讨新产程管理模式下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总产程>24h产
锥形束 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相较螺旋 CT 具有辐射剂量低、空间分辨率高的原理性优势。在口腔锥形束CT,图像引导放疗CBCT、乳腺 CBCT、乳腺层析成像(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肢端 CBCT、头颅CBCT等已经或有望取代并超越螺旋CT相应的功能。具体在口腔锥形束CT领域,因影像细节分辨力高、辐射剂量低、
研究背景基于HIV-1感染者病毒基因序列的差异,HIV-1分子传播网络可识别HIV-1感染者间的HIV传播关系,探究高风险人群HIV-1传播特征以及评估病毒的传播能力。移民是HIV-1感染的特殊群体,与中国HIV-1流行的关系尚未研究。男男性行为者(MSM)是HIV-1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但部分MSM隐瞒男男性行为史,对HIV-1传播的影响尚需研究。我国HIV-1基因型构成复杂,HIV基因型对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