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膳食多样化与营养素摄入量及其充足状态呈正相关,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中国的膳食指南都建议人们通过膳食多样化(dietary diversity)来提高膳食营养质量。膳食多样化评分(Dietary Diversity Score, DDS)作为一种特别适合于农村居民膳食营养状况评价的方法,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贫困地区高海拔山村居民的膳食多样化状况及其评分,目前还很少得到关注。高海拔的地理学定义是1500-3500米,云南多数山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正是在这一范围,而本研究选取的三个村庄海拔高度是2580-2700米,另两个村庄在2000-2100米之间;这一区域,由于气温的限制,大多数喜温农作物,包括谷类、豆类、蔬菜等不适合种植,因为贫困、山高、缺少水库和灌溉设施,季节性缺水,更加限制了农作物的种类,进而影响村民的膳食供应。因此,云南贫困高海拔山村的膳食多样化状况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研究价值。研究目的了解云南贫困山区五个高海拔山村日常膳食结构,分析评价居民膳食多样化程度及营养素摄入充足状态,同时对各村,各人群,包括山地、半山区和坝区等不同类型村落的具体营养问题进行分析,为开展营养宣教及推广适合于高海拔寒凉山区的农作物新品种和农业技术提供基础数据和建议。研究方法采用相互对照的方法,在云南高海拔贫困山区选取山地、半山区、坝区三种不同类型村落作为项目点;采用系统抽样方法进行膳食多样化调查,以户为单位,按照住户花名册,从1599户中抽取300户以上家庭中主要负责日常膳食采购及烹饪的妇女为调查对象。采用24小时膳食回顾问卷及面对面的访谈形式调查农村家庭的基本膳食情况,抽样单位与总体的比例大于16%。结果不同海拔高度、地理环境和民族成分的村庄膳食多样化评分及膳食结构(食物组间摄入率)差异较大,相对高海拔村落与相对低海拔村落面临的具体营养问题呈现出较大的反差,但共同的营养问题是鱼和海产品、乳及乳制品摄入率低。海拔2580-2700米的三个山地村庄和海拔2000-2100米的两个半山区和坝区村庄膳食结构有较大差异,前者24小时16类膳食多样化评分为8.6879±1.9646,谷类与根茎类相结合为主要粮食模式,豆类摄入率低是其主要问题。后者DDS为7.1451士2.9188,以谷类为主,根茎类为辅。在海拔2500米以上三个村庄,含有vitA原的蔬菜摄入率明显较高(52.9%:24.2%,P<0.001),新鲜肉类摄入率较高(91.6%:66.1%,P<0.001),内脏类摄入率差异不显著(9.2%:3.2%,P=0.105);但豆类、坚果和种子类食物摄入率明显较低(36.6%:62.9%,P<0.001),乳及乳制品摄入率也较低(5.5%:16.1%,P<0.01),鱼和海产品摄入率无统计学差异(5%:6.5%,P=0.650)。结论和建议山区相对低海拔村落的地理因素、区位条件和多民族聚居形成的饮食习俗有利于膳食的多样化;而典型高海拔山地村落发展畜牧业的优势条件是促进膳食多样化的积极因素,但受到居民文化程度较低、区位条件差的限制,依然存在诸多膳食营养问题:应加强宣教,利用当地丰富的vitA原类食物资源预防亚临床vitA缺乏,特别对海拔2000-2100米的两个村应加强宣教,倡导居民多摄入富含vitA原的蔬菜;对当地高海拔山区孕产妇和儿童应加强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 Long 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摄入量的研究、监测和宣教。应倡导山区中老年妇女对乳类、豆类和坚果的摄入;应提倡利用当地富含色氨酸、蛋氨酸的各类膳食资源弥补山区居民膳食模式的不足;应重点加强对当地苗族和回族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的关注;农业技术扶持和优质蚕豆、豌豆等品种的推广对于海拔2500米以上三个村庄的营养改善尤为重要:鉴于山区畜牧业的发展并未改善居民乳类摄入状况,应积极探索通过畜牧业改善乳类营养状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