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东窑是广西武思江上游地带宋代烧造青白瓷的主要窑口之一,约创烧于南宋中晚期,窑址沿武思江两岸的赏功村、分村、平塘村及土东村等地分布,绵延长约两公里。该窑以烧造青白瓷为主,其形制、纹饰等风格与广西宋代北流河流域的青白瓷产品迥异,由于缺乏文献资料的记载且还未见相关科技研究,目前土东窑青白瓷的原料、成分、烧成气氛及温度等制作工艺和内在机理研究不足,对其原料产地、技术交流、销路等问题的探讨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且随着广西农村城镇化的推进,沿武思江两岸现存的土东窑址破坏严重,有些窑口已被夷为平地不复存在,所以针对土东窑遗迹的相关研究已迫在眉睫。本文首次使用陶瓷吸水率测定仪、热膨胀仪、能量色散型X荧光光谱仪对土东窑产品的吸水率、烧成温度、胎釉化学元素组成进行了测定,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处理,并与同期景德镇、繁昌、德化等窑口的青白瓷数据进行了对比,试图从器物的内在属性方面对土东窑青白瓷的原料来源、烧制工艺、技术渊源、市场销路等方面进行探讨,进而还原土东窑的发展脉络及演变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土东窑青白瓷吸水率介于0.80%4.87%之间,平均值为2.37%,整体较低,胎质较为细腻;吸水率与同期本地窑口的青白瓷接近,与外地的青白瓷相比偏高,这可能与宋代广西的制胎工艺相对落后有关。2.土东窑青白瓷烧成温度在1197.0℃1420.0℃之间波动,平均值为1290.6℃,胎体烧结程度高,致密性较好;平均烧成温度与同期本地桂平窑的青白瓷接近,比湖北青山窑、福建德化窑的青白瓷略高,而远高于江西吉州窑、湖田窑及南市街窑的青白瓷。较高的烧成温度与广西本地的高铝胎料密不可分,也说明了在早期经验的积累下,广西宋代晚期已经拥有了高水平的瓷窑。3.土东窑青白瓷的胎质具有高硅(67.40%72.81%)、高钾(1.71%5.53%)、低铝(19.86%23.69%)的特征;瓷胎成分与同期本地窑口及安徽繁昌窑、湖北青山窑的青白胎相似,但比江西景德镇诸窑青白胎中的Al2O3含量高;胎料使用广西本地的瓷土单独制成。4.土东窑青白瓷的瓷釉属于钙系釉中的钙釉类型,但部分产品的釉质接近于钾钙釉;瓷釉成分与同期本地窑口的青白釉相似,与外地窑口青白釉的差别主要在碱金属氧化物K2O和Na2O的含量上;瓷釉可能使用釉果加釉灰的方法配置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