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经济时代,技术主体边界逐渐被打破,知识技术资源流动自由度增加,跨区域知识学习与技术转移活动日益增多,深刻嵌入区域间错综复杂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状关联,知识产权保护关系成为区域异质性创新资源,并对区域间知识溢出产生深远影响。各区域为了提升创新能力,必须强化其在知识产权保护网络中的地位,充分汲取异质性知识技术。因此,有必要将复杂网络科学与区域创新理论相结合,重新解读知识产权网络拓扑结构特征及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知识产权保护与区域创新相关文献基础上,遵循“文献梳理——问题剖析——理论分析——实证检验——路径与策略”的研究思路,首先,根据发生势差理论,构建相关数理模型,界定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具体构建了区域知识产权保护静态网络与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动态网络。同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对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的全局与局部拓扑结构进行解析,厘清了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空间结构特征与时空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基于网络嵌入理论与空间计量方法,深入探究了知识产权保护动态网络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的空间效应,明晰了区域间知识产权保护关系对邻近区域的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试图回答:(1)如何对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网络进行数理构建和格局分析?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的基本结构及演化趋势遵循怎样的规律,是否趋于集聚“抱团”发展?(2)多维邻近性视角下,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形成、演化机制是什么?(3)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如何影响区域创新,邻近区域是否存在溢出效应,同时,影响区域创新的传导渠道是什么?论文首先以网络科学范式,数理界定了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网络,运用2005-2017年30个省域面板数据(研究样本暂未涵盖西藏),构建区域知识产权保护静态网络与动态网络,统计检验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具有“小世界”属性,并通过网络中心性指标、模体分析、凝聚子群分析等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整体、板块、个体三个层面解析了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结构特征与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知识产权保护静态网络中存在较多不对称的非互惠关系,各区域不倾向于形成集团化保护结构。从网络演化趋势来看,各区域间知识产权保护联系日益紧密,空间作用机制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及程度均显著增强,网络的集团化趋势也逐渐增强。其次,本文从理论上阐明了区域间形成复杂知识产权保护关联的内在机制及知识产权保护关联演化的动因,考虑了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关联关系的外生性因素,实证检验了网络内生结构依赖、多维邻近性与创新资源禀赋对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形成、演化的影响。从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形成机理的实证检验结果来看,区域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力资源水平在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的形成中发挥着显著作用。此外,制度邻近因素以及人口流动因素对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形成具有显著影响。从知识产权保护网络演化机制的实证检验结果来看,网络传递性、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研发投入对网络演化的影响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各区域人均GDP对网络中新关系的形成和已有关系的解除影响程度相当;各区域市场占有率对网络边消失的影响程度不断加强,而区域市场增长率对网络边消失的作用不明显。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网络结构性和外生性影响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网络演化的轨迹。最后,本文创新性地根据网络嵌入理论与空间计量方法,借助节点中心性、节点“结构洞”属性等网络结构指标,实证检验了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结构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及其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网络节点的出度中心性、结构洞属性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更大的关系联结规模使主体在网络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这会提升主体协同创新的概率。而节点的入度中心性对创新绩效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网络节点的出度中心性对区域创新存在正的溢出效应,知识产权保护的网络效应更多表现为同一经济发展水平区域间的溢出,而制度环境相近的区域溢出效应较为微弱。此外,区域人力资本投入存在明显的滞后两期、三期的滞后效应,且均对区域创新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对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的形成、演化机制进行分析,并基于网络嵌入性理论,实证检验了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结构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及其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丰富与拓展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