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择偶过程是人生中的关键环节,对人际关系、生活满意度、甚至健康水平都会产生重要影响(Robles,Slatcher,Trombello,&Mcginn,2014;Chung&Kim,2014)。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于婚姻和家庭关系的理解不尽相同。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中人们赋予婚姻更多的“家族”含义(Lam et al.,2016),父母与子女在孩子择偶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并且代际间在子女婚后有着更为频繁的接触(Pimentel,2000;Qi,2015;Riley,1994)。两代人对于子女伴侣应具备的择偶特质问题无论在择偶过程中还是婚后都有可能产生更多的观念上的冲突。代际间矛盾导致的负性情绪和不良行为表现,甚至会干扰家庭下一代成员的正常教养和身心发展(邹鑫,梅泳涵,&吴艳红,2015)。这使得探究中国背景下择偶偏好代际差异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真实家庭关系中父、母、子女间择偶偏好进行探讨。主要聚焦以下问题:针对不同性别的子代,代际间择偶偏好上的分歧表现;父亲和母亲对于未来女婿或儿媳的择偶特质偏好和差异;对于亲子间择偶偏好差异进行探讨,为进一步理解双方分歧,防范家庭内人际冲突提供可能的思路。结果显示:(1)父母更关注子女配偶的与社会资源、亲代投资有关的特质(如“渴望有家有孩子”、“身体健康”、“保持贞洁”、“稳重成熟”),孩子则更加关注与基因质量、性格特征有关的择偶特质(如“外表好看”、“人品可靠”);(2)相较于父亲,母亲对儿媳的“厨艺好会管家”以及“有志向勤奋”特质要求更高,父母对女婿择偶特质评定的一致性程度较高;(3)父母看重女婿与社会资源有关的择偶特质(如“善于社交”),看重儿媳与家庭有关的特质(如“厨艺好会管家”);(4)中国背景下择偶偏好十分强调与家庭有关的特质(如“渴望有家有孩子、”“厨艺好会管家”、“善于社交”)。孩子孝道水平越高,在这些品质的选择上代际间择偶分歧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