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保证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北京市新建和改扩建了大量的体育场馆。后奥运时期,这些体育场馆如何调整供给结构,更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是目前现实中存在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北京市公共体育场馆的供给问题,得出如下结论:1.在北京奥运会之前,公共体育场馆的研究多集中于需求方面,而在后奥运时期,应在现有基础上调整供给结构,以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更好地促进全民健身运动。2.公共体育场馆在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升北京城市形象;为提高市民的健康素质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3.从所有制和投资额来看,北京市公共体育场馆中的公有制经济成分是最主要的供给主体。从供给规模来看,北京市公共体育场馆的规模结构尚不够合理,表现在基层和社区体育场馆严重缺乏。从供给项目来看,篮球场、小运动场、台球房(馆)和健身房(馆)等4种类型的体育场馆就占了总数量的59%,其他类型的体育场馆明显不足,这难以满足人们健身多元化的需求。从供给布局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区域分布不合理;二是过多集中于校园,而校园体育场馆首先保障学生的使用,开放率较低,这是导致体育场馆利用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亟待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三是场馆布局与人口密度不匹配;四是住宅小区和街道内的体育场地数量明显不足,这不利于全民健身运动和北京市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的建议是:第一,大型体育场馆的供给主体可以多元化,而政府应该成为基层体育场馆的供给主体。第二,增加基层和社区体育场馆的数量,使公共体育场馆的供给布局逐步合理化。第三,加大政府政策支持的力度。一是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细化对基层公共体育场馆的指标设定,加强可操作性;二是鉴于目前政府扩大内需的政策以及公共体育场馆在北京市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建议政府增加对基层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投资,同时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对基层和社区体育场馆的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