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题小说呈现出辉煌灿烂的局面,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这一题材小说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政治性。新时期以来,人们对这一政治特征提出了多种看法,或褒或贬,或誉或毁。这些看法核心大都围绕这些小说是否应该写政治政策内容,政治性标准能否成为衡量这些作品好坏的第一标准。在本文中,笔者认为衡量这些作品的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一个综合性标准,即历史的审美标准。只有通过这样的标准才能对作品的政治性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笔者在这篇论文中通过宏观与微观的方法,分析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题材的政治性。首先笔者从宏观的角度上,分析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社会政治思潮,与文艺思潮等,进一步得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存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然后从微观的角度上具体分析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优秀的农村题材小说的政治性内容,艺术特色、局限性、作者创作动机以及相关社会背景等等方面。这些优秀作品的作家如赵树理、周立波、柳青等等用多种优秀艺术手法,将创作同时代主要任务结合起来,写出了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真实面貌的作品,及时回应了党的政治政策,为推动我国农村政治经济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些作品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时代病”,产生了诸多缺陷。这些缺陷并不构成作品艺术生命的硬伤,它们不能否定优秀农村题材小说的总体性价值。因为从这些优秀作品的身上,我们今天仍然能找出它们的认识价值,欣赏无穷审美艺术价值,感悟到作家伟大的人格力量。所以说,中国农村题材小说至少仍然是我们艺术的瑰宝。对于它们的每一份价值,我们都要加以珍惜。最后,我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为我们今天的农村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建设性的启示。如今我国农村小说呈现出每况愈下的趋势,农村<WP=4>小说创作队伍小,小说质量差,数量少。这已构成了我国农村小说边缘化的重要原因。这显然与我国宏扬的时代存在极大反差。当前我国文艺界面临主要政治任务就是发展和繁荣先进文化。在此,笔者认为,作为一位富有时代责任感的农村小说创作家也应该肩负起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将创作同时代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写出真正为农民的农村的小说,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谱写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