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将“文本中心论”、“作者中心论”置于绝对的位置,而忽略了读者的阅读接受。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接受理论,则强调以读者为中心。“期待视野”是接受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原文作者、译者、读者都有自己的期待视野。作者的期待视野决定了作者对文本的创作。译者的期待影响译者对源文本的理解和再创作,读者的期待视野决定了读者对译文的接受。译本如果没有被目标读者所接受,其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想翻译出喜闻乐见的作品,译者必须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儿童文学的创作者通常是成人而目标读者是儿童。因为儿童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同于成人,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特点和观察世界的方式,用浅显、易懂、充满童趣的语言使儿童读者接受。
《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玛利(1874-1942)的作品。该书问世至今己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译本众多。任姗姗在翻译《绿山墙的安妮》过程中,运用了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以及意译、省译、分译、合译、叠字法、拟声法和音译加注法等翻译方法。归化、意译、省译、分译、合译、叠字法和拟声法极大的增强了译本的生动性,降低了原文的难度,符合儿童的定向期待视野;异化和音译加注法保留了异域文化符合儿童的创新期待视野。任姗姗在翻译过程中将儿童期待视野牢记于心,并不断调整她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来满足儿童的期待视野。
本文首先介绍儿童文学的定义、分类和语言特征,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进行综述,然后以读者期待视野及相关理论为理论支撑,讨论儿童期待视野下任姗姗版《绿山墙的安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最后得出结论:任姗姗在《绿山墙的安妮》中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恰当选择正是读者期待视野在翻译实践应用中的最佳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