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庆铜铁矿床是产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内的一个典型矽卡岩矿床。本文对该矿床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研和室内岩相学、矿物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重点分析了其蚀变矿化分带,建立了该矿床的矽卡岩成矿作用模式。安庆铜铁矿床中矽卡岩蚀变矿化分带明显,从围岩到岩体依次为:灰岩→大理岩→矽卡岩化大理岩→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透辉石化闪长岩→闪长岩。其中,外接触带矽卡岩富集透辉石,以铁铜矿化为主;内接触带矽卡岩富集石榴子石,以铜矿化为主。岩相学研究表明,矽卡岩成矿过程经历了矽卡岩期和热液蚀变期,前者包括早期矽卡岩阶段、磁铁矿阶段、晚期矽卡岩阶段;后者包括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矿物学研究表明,石榴子石均为钙铁榴石,晚期矽卡岩阶段的石榴子石较早期矽卡岩阶段的石榴子石富Fe、贫Al;早期矽卡岩阶段的辉石为透辉石,晚期矽卡岩阶段的辉石为钙铁辉石。主量元素地球化学剖面指示了矿床为典型的双交代成因;稀土元素总量由岩体→矽卡岩→围岩逐渐降低。安庆铜铁矿床是由岩浆热液接触扩散交代作用形成的。形成月山岩体的岩浆侵位后,其中的Na、K、部分Fe和Mg等进入硅酸盐矿物,并最终形成闪长岩,而从岩浆中分离出的Fe、Cu、S、Mg等以卤化物/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形成富Fe、Cu的岩浆期后热液,它们沿岩体和碳酸盐岩间的构造薄弱带渗滤迁移,在岩体与碳酸盐岩之间发生双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其中,Mg主要从外带向内带方向迁移,因而外接触带矽卡岩较内接触带矽卡岩富集透辉石;而Fe的迁移方向与Mg相反,伴随铁质的迁移,Fe逐渐在外带富集,至磁铁矿阶段Fe在有利的构造部位以磁铁矿的形式沉淀。随着石英-硫化物阶段黄铜矿的形成,在矽卡岩带呈现靠近外接触带以铁铜矿化为主、靠近内接触带以铜矿化为主的矿化分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