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青睐,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但从“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角度来进行语篇研究的则较少。“互文性”是来自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一个术语,由法国符号学家和文艺批评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首创。它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互文辞格,主要是指文本中渗透、交织、夹杂了其他文本的话语现象。“互文性”理论自的进入国内语言学界以来,一直较广泛地应用于外语文本的具体分析,而忽略了汉语文本。实际上,汉语重语义、轻形式的特点使其具有突出的互文性特征,因此,本论文选取手机短信这种相对封闭的文本作为汉语文本互文性特征分析的代表,希望推动“互文性”理论在汉语语言学界的研究。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手机短信的研究成果、“互文性”理论的研究现状、“互文性”之于手机短信的研究情况。同时还阐明了选题的研究意义,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对“互文”型手机短信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如下划分:以词或短语为“互文”表现形式的短信、以分句或系列分句为“互文”表现形式的短信、以篇章为“互文”表现形式的短信、以语码转换为“互文”表现形式的短信。第三章运用语用学理论探讨了“互文”型手机短信的生成机制,从语言运用的层面对“互文”型短信进行了分析。第四章首先对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进行了概述,进而运用图式理论分析了“互文”型手机短信的生成和理解过程,并通过解析互文短信的结构图式确定了部分互文短信的篇章类型。第五章对183条“互文”型手机短信中的互文本语体成分的出现频率进行了科学统计,并分析了互文本不同语体成分出现频率差异的原因。第六章从某些“互文”型手机短信格调不高、形式牵强生硬两方面着手,说明了“互文”型手机短信也需要规范。第七章是本文的主要观点和不足之处。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互文”型手机短信表现形式丰富,通过违背各项语用原则达到特定的表达效果;互文短信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图式,图式融合是互文短信的特征;互文本对短信篇章的渗透力存在较明显的强弱差异,这与手机短信的传播工具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互文短信也需要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