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族群的迁徙流动及族际关系研究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D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傣族群是滇藏缅印交角区的重要族群之一,它历经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逐渐繁衍生息,在历史长河中与周围的族群进行交流和融合,渐次分化和演化,最终形成了跨居中缅印三国,且在该区分布最为广泛的民族群体。历史上泰—傣族群曾一度在该区域建立起强大的部落联盟或独立的王国,对该地区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后由于中缅印王朝国家的角逐与经营,原本一体的族群逐渐向“汉化”、“缅化”和“印度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当今意义上同源异流的跨境民族群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在印度东北部、缅甸和中国的殖民入侵与统治,泰—傣族群住居区从经济结构到政治体制,从族群关系到社会文化均发生了剧烈变化,其族际关系表现出分化、涵化与聚合的特征。本文力图将该地区泰—傣族群纳入长时段和小尺度的地域空间进行考察,对泰—傣族群在滇藏缅印交角区的迁徙流动和分化演变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和探讨。全文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中心内容进行研究:第一,以傣—掸族群的本土文献、民间传说和史志资料为基础,对公元6世纪至18世纪间傣—掸族群在滇缅交角区的迁徙流动和族际关系进行论述,重点阐述古代历史上中缅王朝国家和地方势力在傣—掸族群聚居区的治乱兴衰,傣—掸族群由同属中国地方势力或中央王朝控制的同源族群,逐渐分化演变为分属于中缅两国中央王朝管控下的跨境民族群体。第二,从长时段和小尺度地域空间的多方位角度入手,对阿洪姆人于13世纪从中国云南德宏地区辗转西迁至印度东北部的布拉马普特拉河谷流域,并建立阿洪姆王国的历史进程进行具体阐述。通过对相关史实和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勾勒出阿洪姆人在与周围族群历经长时段的交流互动中,与滇缅交角区傣—掸族群渐而疏远、分异的历史大变局。第三,阐述在近代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驱动下,泰—傣族群民族意识觉醒对其族群聚合的影响;探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边界形成和外来族群强势涌入滇藏缅印交角地区,泰—傣族群渐而分化与涵化,最终形成跨居中缅印三国的跨境民族衍生演化形态。在此基础上,又在滇藏缅印交角区联动视域下,对交角地区泰—傣族群互动关系的整体特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其历经长时段的交流互动中所积淀下的共同文化基因对当今中缅印“亲诚互惠”关系建构的推动力量和阻碍因素。
其他文献
笔者追溯了民族认同的源起,详细解析了"民族"、"认同"、"民族认同"的概念,提出了认同过程的逻辑假设,即从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到中华民族整体认同,阐述了民族认同的条件与社会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本文从素质教育的特点、英语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距离的限制等方面阐述了
对“香草”意象的激活和改造是屈原对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卓越贡献。它们从祭祀用品一步步成为屈原悲剧意识的感性意象表达形式的过程 ,从另一个侧面描述了屈原悲剧意识的生成
针对负压法油稳定装置原设计不配套、轻烃回收率较低等问题,完善了原油稳定配套工艺,提高了轻烃回收率。通过增加外冷却系统,解决了原系统冷却量不足的问题;通过对原油稳定塔
股利的发放来源于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因而股利支付水平与公司收益之间必然存在一种紧密的联系。本文利用2004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股利分
基于语用学的建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呈现出统一、有序、明晰、高瞻远瞩的格局,即以语用体验为核心,以话语为基本单位,将语言要素和规则层面的语形、语义和生活体验层面的
通过对漳州文化的实证研究发现,移民文化、边界文化、流域文化、海陆文化演化共同构成本地区文化变迁路径的四个方向,其文化层次包括艺术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美食文化
油气管道工程在设计、施工、运营、回收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存在各类风险。文中主要探讨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油气管道工程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建立了全生命周期油气管道工程风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研究的分析,提出目前进行这类研究需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和初步设想。
文章借鉴战略绩效管理思想,构建企业并购战略绩效评价体系,并对联想并购IBMPC业务的战略绩效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战略绩效比单纯的财务绩效评价全面深入,联想并购后的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