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现代工业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人们对材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单一材料现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研究和制备新型复合材料并将其应用在工业领域是当下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碳钢具有强度高、成本低、加工性能好等优点,而不锈钢具有较高的表面性能和良好的耐腐蚀性,碳钢/不锈钢复合板同时具有两者优异的性能,可以节省Cr和Ni等贵金属。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水利等重要领域。在整个碳钢/不锈钢复合板的产业链中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A07073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80421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工业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人们对材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单一材料现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研究和制备新型复合材料并将其应用在工业领域是当下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碳钢具有强度高、成本低、加工性能好等优点,而不锈钢具有较高的表面性能和良好的耐腐蚀性,碳钢/不锈钢复合板同时具有两者优异的性能,可以节省Cr和Ni等贵金属。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水利等重要领域。在整个碳钢/不锈钢复合板的产业链中,尤其是薄板的加工应用上,冲压成形是其产业化应用的关键步骤。而复合板的胀形、拉深、弯曲等塑性加工方法的研究在国内外期刊中鲜有报道,针对金属复合板的成形极限图(FLD)的研究也少有学者涉足。主要原因是组元金属板变形抗力差异较大,碳钢与不锈钢的变形协调性较差。除此之外,碳钢/不锈钢复合板中组元板的微观组织结构、界面处的结合强度及板材的轧制和冲压成形工艺都将直接对其成形能力造成影响。因此,研究碳钢/不锈钢复合板的成形性能对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首先,将运用对称热轧法制备的结合良好、无开裂的Q235碳钢/410/304不锈钢复合板重新置于加热炉在900℃退火2h。发现退火后碳钢晶粒尺寸增大,410不锈钢由马氏体组织转变为索氏体组织。304不锈钢虽然晶粒有一定程度的细化,但孪晶减少,加工硬化消除,变形抗力减弱。最终导致复合板整体塑性增强,延伸率提高。退火后基层板材的硬度均减小,只有两个界面层的硬度升高。接着,论文基于Nakazima实验法和Aramis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复合板胀形变形过程中不同应变状态下的应变进行了测试。采用高次多项式拟合数据点,通过换元法将高次多项式非线性拟合转化为多元线性回归问题,结合最小二乘法来拟合FLD数据点,选择了阶数较低、形式较简单的二次多项式拟合的FLD作为最终结果。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应变状态下,试样各方向上厚度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探索了变形不协调性和局部强应力导致的界面化合物层上裂纹萌生和扩散的机理。然后,论文使用原始轧态板材和退火板材,在不同接触面接触凹模时进行了拉深成形实验。绘制了不锈钢复合板在不同实验参数下的极限拉深比(LDR)波动曲线,对于原始轧制板材,不锈钢与凹模接触的试样的LDR(1.83)高于碳钢接触凹模的试样(1.75)。由于退火后塑性和界面结合强度的提高及残余应力的消除,复合板不同面接触凹模的试样的最大拉深比均达到1.92。论文还绘制了不同实验参数下筒形件的厚度应变分布曲线和力-位移曲线,并选取了筒形件的底部、拐角和筒壁区域,对Q235碳钢/410不锈钢界面的微观组织变化进行了观察。最后,在ABAQUS中建立了刚性凸模胀形实验的数值模拟模型,并进行了合理的网格划分和成形参数设定。分析了基于壳单元的有限元仿真中判断板材失稳的五种准则,并对最大凸模力、应变梯度变化和应变速率变化准则进行了实际的模拟验证。将Q235碳钢/410/304不锈钢复合板视为一个整体板材,对其进行了FLD的模拟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是准确可靠的。利用板料最大变形网格处应变速率变化为标准较其他两种方法更为准确。对于最大凸模力准则和应变梯度变化准则来说,前者判定的失稳时刻较真实失稳提前,而后者判定的失稳时刻较真实失稳滞后。
其他文献
注浆法是控制围岩变形,提高围岩稳定性的一种常用技术手段。目前注浆加固工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注浆工程的隐蔽性,注浆理论的发展则远远滞后于工程实践,注浆工程尤其是裂隙注浆仍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浆液在裂隙中最终扩散距离以及注浆对岩体结构的影响难以查明;注浆参数的确定、注浆工程的设计很大程度上依赖施工经验,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注浆理论的发展。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无地下水影
我国中西部许多矿井中分布有大量的柱式采空区,形成了空间上密集分布的遗留群柱。在邻近蹬空煤层的上行采动影响下,柱式采空区某一区域遗留煤柱的承载性能会逐渐降低,发生由表及里地破裂,可能引发遗留群柱局部或大面积链式失稳,破坏层间岩层及蹬空遗煤的整体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严重影响上行开采的安全性。现有研究并未揭示上行采动影响对柱式采空区遗留群柱体系稳定性的动态扰动机理,这是保障安全开采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因
综放开采具有回采成本低、地质条件变化适应性强,高产高效等优势,已成为我国厚煤层开采的主要方法之一。国内外学者围绕此项开采技术开展了大量理论与试验研究,并取得丰硕研究成果,但在顶煤放出率与工序设备的配合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究。首先,存在采出率相对较低的问题,因此,需要明确破碎后顶煤在支架上方的流动及放出规律,基于此规律指导放煤工艺的选取、放煤终止原则的确定,以尽可能的提高工作面回收率、降低含矸率;其次,
利用矸石骨料胶结充填材料进行煤矿结构充填开采时,充填体作为主要的支撑构件,其稳定性(包括开采过程中的短期稳定性和开采后的长期稳定性)决定了采空区的稳定性。因此,研究充填体在上覆岩层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损伤及失稳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蠕变变形贯穿整个结构充填开采过程,在采煤工作面向前逐步推进过程中,顶板下沉产生的荷载分级施加到充填体上产生短期蠕变变形,开采完成后,充填体在上覆顶板恒定荷载作用下的长期
在干热岩地热资源开发、核废料深埋储存、热力破岩等关键工程中,岩石在温度场的作用下产生热损伤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当温度剧烈变化时,引起的热冲击破裂往往会对干热岩井筒、核废料处置库带来严重安全隐患,而合理运用这一现象也可以提高热力破岩以及干热岩储层增渗改造的效率。热冲击应力是由热冲击过程中剧烈变化的温度梯度导致的,因此从传热学角度对热冲击破裂的演化机理进行分析,实现对热冲击损伤的表征,对上述工程实
近年来,选煤厂作为煤炭行业的重要环节,在不断的加快智能化建设的步伐,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煤泥浮选作为煤炭分选的重要工艺环节,长时间以来存在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其工艺过程向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势在必行。在浮选生产过程中,浮选尾煤灰分作为重要的生产指标,对实现浮选过程闭环优化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长时间以来,缺乏有效的灰分在线检测技术,这已经成为了限制浮选工艺智能化发展的重要
二氧化钛(TiO2)纳米线是一种典型的纳米无机材料,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优良的光催化活性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已经广泛用于工业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基质辅助水热法因操作简单、产物结构易于调控等优点已经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TiO2纳米线合成方法。传统的基质材料主要包括FTO玻璃及钛片,然而所制备的TiO2纳米线与基质材料之间的界面作用力往往较弱,导致TiO2纳米线易于从基质材料表面脱落,形态与结构难以控制。
微球具有高比表面积、良好可流动性等特点,是常用的可注射型细胞载体之一。传统的合成微球表面多是致密结构或者多孔结构,不能很好地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纤维结构,增强细胞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纳米线不仅可以很好地靶向运输载体,还能够传递生物信息。二氧化钛(TiO2)是一种无机材料,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能,在载体材料方面有较大应用前景。丝素蛋白是一种常见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水溶液稳定
掘进工作面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不但严重威胁着井下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健康,也影响企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由于掘进工作面具有机械设备多、工序繁杂、通风风量大以及空间狭窄等特点,导致巷道内粉尘生成量大且集中。目前,绝大多数煤矿未能根据掘进工作面的作业需求采取实时有效的防尘、降尘技术。本文在系统研究了国内外掘进工作面除尘技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煤矿掘进工作面的实际情况,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
为了满足现代工业对精密零部件越来越高的需求,现代机械加工的精度与稳定性也必须与时俱进。机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是制约其加工精度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而传统铸铁机床的低阻尼比导致其减振性能较差,通过优化机床结构也难以实现大幅提升减振性能。树脂矿物复合材料(Resin Mineral Composite,下文简称RMC)机床则以其优异的阻尼减振性能应用于精密加工领域,RMC是以树脂为粘结剂,破碎的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