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茶文化空间对旅游者审美体验的影响研究 ——以武夷山为例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文化与旅游融合”成为热词,引发各界的关注与讨论。国家相关政策不断提出要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深挖传统文化内涵,加强旅游地传统文化面向旅游者的展示。从旅游者需求来看,新时代旅游者需求已经从过去简单观光旅游演变成求新、求知、重视文化体验的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旅途中增加对文化的体验,更能使旅游者身心放松,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品质。从旅游地供给来看,当前旅游业进入品质化发展阶段,但旅游地文化与旅游融合过程中仍存在“重资产化”、文化展示内容单一、展示方式单调、缺乏体验与互动等问题。现有研究中关于旅游者对旅游地文化体验的系统性理论探讨仍较缺乏,进而影响了旅游地文化资源展示的效果及旅游者对旅游地文化体验的质量。因此,系统分析并实证检验旅游地文化展示对旅游者审美体验的影响机制,对提升旅游地文化空间品质及旅游者文化体验质量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聚焦旅游地茶文化空间,主要针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理论探析与实证检验:第一,探究旅游者对旅游地茶文化空间感知的结构维度。第二,探究旅游者在旅游地茶文化空间获得的审美体验的结构维度。第三,剖析旅游者茶文化空间感知对审美体验的内在影响机制。围绕以上三个主要研究问题,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实证检验、综合分析三个阶段:(1)在理论研究阶段,首先,研究基于现有文献,对旅游地文化与文化展示、旅游地文化空间与旅游地茶文化空间、旅游体验与旅游审美体验等核心概念的内涵、结构、测量等相关基础知识进行梳理与辨析。其次,采用扎根理论对获得的一手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探究旅游者茶文化空间感知的结构、旅游者审美体验的结构以及旅游者茶文化空间感知对审美体验的内在影响机制。再次,结合空间生产、“第三空间”、索亚提出的“都市空间的审美呈现”等基础理论与现有文献中的相关知识,明确旅游者茶文化空间感知结构维度、旅游者审美体验结构维度以及旅游者茶文化空间感知对旅游者审美体验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2)在实证检验阶段,首先,研究基于“第三空间”、具身理论等基础理论以及现有文献中的相关内容,围绕理论研究阶段构建的旅游者茶文化空间感知对审美体验影响机制模型,提出相关假设。其次,结合本研究的质性分析结果与当前相关成熟量表,设计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于2020年9月21日至2020年10月8日采用电子问卷形式进行问卷预调研,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73份,基于预调研数据的信效度检验结果,完善并确定正式调查问卷。再次,研究于2020年10月25日至2020年12月6日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的正式调研,获得有效问卷591份,并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验证因子分析、信效度分析、模型检验与假设检验分析。(3)在综合分析阶段,总结研究结论,并将其与现有研究进行对话,提出本研究的理论贡献、管理启示、研究的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本研究主要结论包括:第一,提出旅游者茶文化空间感知三维度结构。具体包括旅游者对旅游地茶文化空间设计感知、环境氛围感知与空间活动感知。其中,茶文化空间设计感知关注以视觉为导向的茶文化空间物质构成因素;环境氛围感知关注以视觉、嗅觉、听觉等多感官为导向的茶文化空间环境及文化氛围因素;空间活动感知关注旅游地茶文化空间的社会活动及演艺活动。第二,提出旅游者在旅游地茶文化空间获得的审美体验四维度结构。具体包括感官审美体验、情绪审美体验、茶文化空间认同以及旅游者自我实现。其中,感官审美体验是旅游者在茶文化空间获得的感官享受,情绪审美体验是旅游者在茶文化空间获得的心理愉悦,茶文化空间认同反映了旅游者在情感层面对茶文化及其空间表征的认同,旅游者自我实现体现的是旅游者在精神层面的获得感与意义感。第三,构建并实证检验了旅游者茶文化空间感知对审美体验的影响机制模型。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茶文化空间设计感知、环境氛围感知、空间活动感知分别对旅游者审美体验的感官审美体验、情绪审美体验、茶文化空间认同、旅游者自我实现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茶文化空间设计感知、环境氛围感知、空间活动感知分别对旅游者审美理解有显著正向影响;审美理解分别在茶文化空间感知三维度(空间设计感知、环境氛围感知、空间活动感知)与审美体验四维度(感官审美体验、情绪审美体验、茶文化空间认同、自我实现)之间均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3)茶文化空间设计感知、环境氛围感知、空间活动感知分别对旅游者审美联想有显著正向影响;审美联想分别在茶文化空间感知三维度(空间设计感知、环境氛围感知、空间活动感知)与审美体验中的感官审美体验、茶文化空间认同、旅游者自我实现之间均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然而,审美联想分别在茶文化空间感知三维度(空间设计感知、环境氛围感知、空间活动感知)与情绪审美体验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本研究创新与贡献包括:第一,研究提出的旅游者茶文化空间感知三维度结构(空间设计感知、空间环境氛围感知、空间活动感知)拓展了旅游者文化空间感知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以旅游地为研究尺度探讨旅游者茶文化空间感知的结构维度,特别提出,旅游者对整个旅游地茶文化空间活动的感知不仅包含旅游者对茶文化空间社会活动的感知,也包含旅游者对茶文化空间演艺活动的感知。第二,研究提出的旅游者在茶文化空间获得的审美体验四维度结构(感官审美体验、情绪审美体验、茶文化空间认同、自我实现)拓展并深化了文化情境下旅游审美体验的内涵与结构维度,是审美体验在旅游研究领域、文化情境下进行的较为罕见且系统性的分析。第三,研究以“第三空间”理论为基础提出旅游者茶文化空间感知对审美体验的影响关系模型,这一模型深化了文化情境下旅游者审美体验形成机制的研究,丰富了旅游者对旅游地文化体验的理论建构。第四,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借用“第三空间”理论探讨旅游者茶文化空间感知对审美体验的影响机制,拓展了“第三空间”理论的研究情境,深化了“第三空间”理论在旅游研究领域系统性与实证性的研究。第五,研究基于索亚提出的空间文化理论中关于“都市空间审美呈现”的探讨,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旅游者在旅游地茶文化空间获得的审美体验结构维度,是对索亚“城市空间审美呈现”内容在旅游研究领域进一步的深化与检验。
其他文献
作为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增强供电可靠性与灵活性的有效手段,微电网系统由于自身高度电力电子化和低等效惯量等特征面临诸多稳定问题。此外,多样的控制策略和多种类型的动态元件共存所导致的动态交互作用会对微网系统的稳定特性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本文研究了由换流器装置主导的微电网小干扰振荡稳定性。在全面总结微电网稳定性研究和动态交互作用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重点探究了由模式条件诱发的强动态交互作用、由同类型元件
在美国动画发展早期,动画即从漫画中借鉴了艺术形式、表述方法以及“明星制”的商业手段,而漫画改编始终是动画创作的重要方式之一。1949年,美国电视动画出现后,改编自漫画的动画片即跟随影院动画转移至电视媒体之中,且自1960年后,开始逐步发展。1990年,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FCC)出台了《儿童电视法》(Children’s Tele
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需求量和消耗量的日益增加,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生存危机并加速能源结构转型。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低碳发展目标的推动下迅速发展。我国作为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耗大国,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优化能源结构刻不容缓。在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激励下,未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和创新型能源技术将进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然而,具有发电间歇性、功率波
中国山水画自古以来就不乏对真实景致的描绘,实景山水画在六朝时代就已出现,并伴随着古代山水画史的发展而发展。古代山水画中由于地域风格、自然现象等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山水画风格类型,如明代吴门画家侧重描绘苏州及周边地区胜景,其表现手法与古代地形图、纪游图有关。实景山水画是对真实场景的描绘,也包括根据以往经验描绘出的想象之景或摹古之景。民国时期,西学东渐背景下,西方对景写生方式引入中国,对近现代中国山水画
隔震支座是连接上部建筑与下部地基之间实现减震隔震功能的重要部件,它通过支座中滑移材料与滑移面板往复摩擦运动的自复位功能抵消外部输入的能量,达到保障建筑平顺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的目的。隔震支座中的摩擦副主要由工程塑料制备的滑移材料和镜面不锈钢滑移面板构成,需要在高载荷和宽滑动速度工况下保持稳定低摩擦系数、低磨耗和长使用寿命。因此,其承载力、耐磨性及老化性能等直接决定着隔震支座的服役寿命和运维安全。本文
本论文旨在对解黄宾虹作为一名传统文人和思想家,而不是作为一名画家的思想体系获得更良好的理解。在本论文中,笔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宾与他的赞助人黄居素和他的学生朱砚英的大量书信来往中所提到观点和思想上的发展变化。通过比较黄宾虹的书信和杂文,并将这些文本与它们的历史和思想背景进行对比,笔者对黄宾虹独特的思想体系的一些方面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特殊理解,即其可以被视为一个“旧”文人对“新”中国在整个过渡时期面临
弘仁是明末清初重要的山水画大师,其天性孤高,作为遗民具有反抗清朝暴政的气节与精神,同时又是寄心佛道的修行者,他的山水画表现出一种清逸、冷寂的格韵,一直为后人所崇仰。中国画历来讲求“以形写神”“以技写心”,画家的绘画技法是表达其内心感受与精神境界的必要手段,因此,对弘仁山水画技法的深入研究十分必要。从存世弘仁的作品中可以发现,在技法的传承方面,他注重对宋、元诸家技法的学习,同时受到董其昌艺术理念的影
钢铁企业产生的除尘灰会对环境及生产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同时,随着高品位铁矿的枯竭,一些高磷铁矿的利用易造成铁水磷含量的偏高,使钢材出现冷脆和裂纹等问题,影响产品质量,减低工程可靠性。此外,脱磷所用含氟炉渣又会造成炉衬侵蚀与环境污染。因此,如何利用除尘灰制备炼钢脱磷剂,并在此基础上减少氟化物的危害是实现炼钢无害化的难题之一。本文以某钢企炼钢除尘灰为原料,研发出一种高效炼钢无氟脱磷剂,探明不同物质在脱磷
六朝时期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南北民族交融,多元文化思想融汇,是中国文学与艺术开始走向自觉的关键发轫期。六朝时兴薄葬之风,厚生重死,瓦器成为最重要的载体。纵观纪年墓出土的六朝越窑瓷塑,面貌丰富,承载着特有的时代气象。作为这一时段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类型之一,六朝越窑瓷塑研究无疑是陶瓷史研究中的重要命题,对于澄清陶瓷史分期发展及技艺演进等诸多问题有着非同一般的借鉴价值。本文无意全面概述六朝越窑的整体发
“董巨”在画史上一直被视为文人山水画之宗,然而董源、巨然的山水作品在流传中渐渐难能一见,董巨的真实面目也日趋模糊,历代的山水画家们对于董巨的继承都做出了相关的努力,明代吴门画派宗师沈周和他的师友们也一起努力延续了以董巨为宗的文人山水传统,他们对于董巨山水以及以董巨为宗的文人山水收藏是非常丰富,沈周不仅有幸目见董巨真迹,在和师友们的学习与交往中也更为深切地体会董巨的传承。沈周对于董巨的学习和探究贯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