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炯教授内儿科经验述要

来源 :贵阳中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wxb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导老师吴光炯(1944-),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省首批名中医,全国第四批师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在临床学科方面,吴老师以内科病症特别是脾胃病为主,旁及儿科、妇科、皮肤科、情志病、老年病等等,他都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诊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通过三年的跟师学习,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吴老师的学术经验,但由于我从事的专业是中医儿科,而且内儿科又有许多共同之处,为了学以致用,故本文主要总结整理吴老师内儿科方面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   学术思想方面,吴老师在全面深入地研究关于脾胃(肠)生理病理和病因病机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胃升降、气机运行与水湿运转失调是脾胃(肠)病证中相互关联的三个环节。吴老师抓住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后,运用他的多学科知识跨学科研究,总结出脾胃(肠)病证的病因病机模式。这个模式是建立在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框架内的,从传统病因学“三因”分类的基础上,特别强调社会心理因素和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行为习惯对脾胃(肠)疾病的影响,并以香砂六君子汤的演变和形成过程的分析为例,说明了上述三个相互关联环节的实践性。   应用和合论解读中医理法方药,通过对和合的本义及其演变探源,认为“和合”是不同事物的相反相成、相辅相成,是不同事物的相互包容和融合,达到致中和的和谐统一。这一和合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极大。阴阳、五行论是中医学主要的说理工具,吴老师通过对《内经》中的和合论思想的发掘,认为《内经》讲的阴阳平衡不是“量”的对等,而是阴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对立事物的和合、和谐统一关系;这种和谐统一的关系是一种理想状态,是最高境界;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生克制化,通过相互的生克制化,杂多的不同事物共处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能和谐统一、和平共处、以达到平衡稳定和发展。而《伤寒论》是在辨证论治中实际应用了和合论思想。吴老师对《伤寒论》广义的和加以引申和发挥,引申“和”的调和,调节概念,并严格遵守和合处方用药,举临床运用七味白术散的经验说明如何合理使用成方加减。并引申中医中药辨证论治是温和治法概念。《内经》中批评迅猛疗法说:“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伤寒论》中的“坏病”就是汗、吐、下、烧针等治法使用不当造成。因而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救逆法”。这种认识充分体现了和合思想。   临床经验方面,吴老师用中西医比较的方法研究,发现古代中医早已经观察到胃肠是更虚更实运动的器官,并认为推动其运动的是脾气和肾气,这即是中医学的胃肠动力学。关于推动胃肠更需更实运动的动力,在中医看来主要是脾气和肾气,因此,健运脾气是中医中药治疗胃肠动力障碍病的重要法则。基于以上理论认识,吴老师在临床上治疗经明确诊断的胃食管返流、糖尿病胃轻瘫、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肠动力障碍病症时,凡辨证属于脾虚证或虚中夹实证者,非常重视益气健脾。中医学认识到肝胆与脾胃肠的关系非常密切,西医直接把肝胆胰腺和胃肠并列为消化系统。因此,无论从中医的角度还是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说“肝胆对胃肠动力的影响”都是顺理成章的。故临床上胆汁返流与胃食管返流同时并见时,吴老师常活用黄连温胆汤合小陷胸汤或柴胡陷胸汤、或旋覆代赭石汤合小陷胸汤加减治疗,每收到很好的效果。吴老师提出胃肠动力障碍病的病机是脾失健运、痰湿阻遏、气机郁滞,这三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相因为患。并提出了治法。   其次总结整理治疗失眠的经验。吴老师认为失眠不止于心神而不离乎心神。他从所有治疗失眠的方中发现养心血、滋心阴的药比补心气助阳的药用得多,重镇收敛的药比升散浮越的药用得多,阴药比阳药用得多。情志致病的失眠症,首先会伤及心肝而导致失眠。因此,对于顽固的失眠症,或从肝论治,或从心肝同治是极为重要的法则。吴老师从肝论治或从心肝同治论治失眠常选用成方如甲乙归藏汤、滋水清肝饮、珍珠母丸、柴胡加龙牡汤、大小定风珠等,在辨病—辨人—辨证的基础上加减化裁施治,每多有效。胃不和则卧不安,吴老师在临床中发现许多患胃肠道病的人都伴随有轻重不同的睡眠障碍。心脾两虚的失眠用归脾汤应该是方证对应的。但吴老师认为心脾两虚有多种症状,如果是以失眠为主,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者,则不可执原方了。   吴老师用医学和合论指导处方用药。认为一个人要创制一个新方很难,但可以通过学习前人创制的方剂,针对某个病证,运用于临床,也不失为一条捷径。基于此,吴老师从仲景书、温病书、内、儿、妇、外科及杂书中中筛选出很多往往被忽视的好方用于临床,如透脓散、银翘马勃散、甲乙归藏汤、和中抑木汤方,并用筛选出当归贝母苦参汤的详细过程为例来说明。   儿科方面总结了小儿肺与脾胃同治理论及临床运用经验。从婴幼儿到学龄前这个年龄段的小儿多发呼吸道和胃肠道疾病,而这两个系统的疾病又每多相互影响,相因为患。针对这一特点,吴老师提出要肺与脾胃同治的理论。小儿脏腑娇嫩,免疫功能还不完善,易患呼吸道感染,发病后的炎症反应每多涕、泪。中医称做“痰”。由于小儿特别是婴幼儿不会咯痰。大多数是随意吞到胃里,影响脾胃升降和运纳,从而出现脾胃症状。所以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症中每伴有便秘或腹泻等。婴幼儿在反刍或呕吐时,胃内容物易误吸到肺而引起咳喘,甚至还可能窒息死亡。吴老师发现不少小儿咳或喘是由于有临睡前进食的习惯。进食过饱,胃排空时饮食物反流到食管;可误吸入肺而致咳喘。对于这种情况者,吴老师嘱晚上少进食,进食后活动半小时以上才能睡觉。用药常以橘皮竹茹汤加味和胃降逆,不别专治咳喘而咳喘自平。并从汪忠镐院士亲身经历的故事来进一步证明脾胃病对肺系疾病的关系确实存在,而且很有临床意义。   卫气失调不固是小儿易罹患肺系疾病的重要因素,而卫气的生成和宣发与脾和肺密切相关。皮毛、卫气这道天然屏障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恒定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肺宣发卫气不及可使脾胃受病,这时就要肺胃同治了。肺的治节与脾胃的气机升降是相互相成的,疾病时也相互影响,这在小儿肺与脾胃同病时充分体现出来,肺与脾胃同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论:总结了吴光炯教授内儿科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为探索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方法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提高,英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强调交际效果。例如,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信息,有85%是用英语传送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交流,要求人们具备熟练的阅读英语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那么,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在初二、初三年级,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我利
敌稗是个属间选择性的接触型的除草剂。对水稻秧田,插秧本田与直播田的稗草,以及防治陆稻田的旱田杂草均有良好效果。对稻与人畜都很安全,施药方法也很简便,是一种很有前途的
  目的: 观察髓芯减压并植骨配合二仙通痹丸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疗效。   方法: 将40例(69髋)肝肾亏虚型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治疗组20例(35髋)采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