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是人类经济社会生活中广为存在的现象,对合作现象的理解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来自行为实验的研究已发现合作的内群体偏向特征,表明个体偏好显著地依赖于群体与社会身份。身份与人类行为的关联使得身份经济学的发展日显迫切,激励学者创造具有经验解释力的新颖理论。在这些理论的启发下,行为实验与神经实验既发现了内群体偏向的情境依赖性,也发现了这种偏向的先天性。如何在统一的框架下理解这些特性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关键,而演化理论有希望提供一种统一的视角,使我们能够化解以往研究中所存在的矛盾。演化理论的关键在于理解身份的功能或适应性价值,而这种价值恰恰可以说是以往研究的潜在共同点。基于标签的合作是一种特殊的演化模型,在其中,通过具有标签的个体和他们的条件性行为,合作能够得到涌现。利用这类模型,身份和群体的功能性价值能够得到解释。然而,在以往的模型中,研究者并没有重视模型的结果对身份现象的解释意义。这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类模型主要是以解释合作现象为目的而构建的,其本身并不一定适合于讨论身份现象。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利用基于标签的模型探讨身份现象的尝试。本文以演化理论和计算方法为基础,以合作现象的身份依赖性为切入点,围绕身份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进行研究:一是为何个体可以拥有身份并据此划分群体,二是不同的个体如何组成具有相同身份的群体。我们主要研究了三个具体的问题:身份意识与偏见的功能和起源问题、身份不确定性问题以及身份感知的演化问题。我们首先发现,假如个体拥有适度的外生偏见,高水平的合作就能够得到成功演化,这显示了身份意识和偏见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然而,这种功能性的存在并不代表偏见可以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通过引入受制于选择和变异的异质偏见属性,我们的结果表明适度水平的偏见确实可以在演化过程中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这一发现能够解释身份意识与偏见的起源问题。而在身份不确定性的探讨中我们发现,身份不确定性在合作的演化和群体极化的形成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身份不确定性可以影响合作水平,而且合作的演化反过来使个体经由社会交互而获得身份确定性的强化。我们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表明自我不确定性的弱化是社会身份认同过程背后的基本动机。最后,通过探讨在存在感知成本的条件下身份感知能力能否与合作共生演化的问题,我们了解到,即使标签感知会令拥有这种感知能力的个体承担成本,部分感知仍然能够得到演化,而且成为促进合作的机制,该结果使身份现象的认知基础得到更好的理解。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身份现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