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勾儿茶(Berchemiella wilsonii(Schneid.)Nakai)属鼠李科(Rhamnaceae)小勾儿茶属(Berchemiella)灌木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和湖北地区,是我国分布微域的特有种,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植物大熊猫”之称。其近缘属勾儿茶属(Berchemia)和猫乳属(Rhamnella)植物作为传统中药使用,它们的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组胺、抗肿瘤、酶抑制、抗炎镇痛等多种医药生物活性。然而,对于珍稀的小勾儿茶物种,所涉生物活性研究十分有限,化学成分的研究尚无报道;我们注意到,已有研究对小勾儿茶甲醇粗提物的抑菌活性进行过筛查,表明其对植物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据此,本研究以小勾儿茶地上部分为对象,进行了抑菌、杀虫活性的扩展探究,并通过薄层层析、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结合光谱数据分析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测定了小勾儿茶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萃取相(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小勾儿茶乙醇提取物对生姜青枯病病原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魔芋软腐病病原菌(Ervinia carotovora var.carotovora)、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具有抑菌活性。供试浓度为20.0 mg/mL时,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相抑菌活性表现为:乙酸乙酯>石油醚>正丁醇,其中正丁醇萃取相没表现出抑菌效果。化合物(-)-表儿茶素(1)对3种供试病原菌具有抑菌效果,为小勾儿茶的有效抑菌成分之一,在测试浓度内对生姜青枯病病原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75μg/m L,对魔芋软腐病病原菌最小抑菌浓度(MIC)为37.5μg/mL;而化合物3,4-二羟基苯甲酸(7)对3种供试病原菌无抑菌作用。2.对小勾儿茶乙醇提取物进行杀虫活性探究,确定了小勾儿茶乙醇提取物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初孵幼虫具有毒杀作用、生长发育抑制活性,且能影响其体内酚氧化酶活力。在实验中发现小勾儿茶对棉铃虫幼虫具有一定的毒杀活性,对棉铃虫幼虫进行毒杀处理4 d后,设置的5个药液浓度处理4 d后,16.0 mg/mL的校正死亡率仅最高为57.82%,随着药液浓度的增加死亡率不再显著增大;提取物对棉铃虫试虫的化蛹抑制效果明显,且具有浓度依赖性,随着浓度的增加化蛹率逐渐降低,在最大供试浓度32.0 mg/mL时,化蛹率仅为21.67%;同时,进一步的试虫酚氧化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16.0 mg/mL浓度乙醇粗提物处理下酚氧化酶OD值最低且增长曲线最为平缓,而在8.0 mg/mL浓度处理下酚氧化酶酶活力最低,与CK均有显著性差异。3.首次从小勾儿茶地上部分中分离鉴定了12个单体化合物(1~12),分别为:(-)-表儿茶素(1),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苷(2),二氢槲皮素(3),vitexin(4),2-羟基-4-甲氧基-3,6-二甲基苯甲酸(5),对羟基桂皮酸甲酯(6),3,4-二羟基苯甲酸(7),(3S,5R,6R,7E,9S)-3,5,6,9-tetrahydroxy-7-en-megastigmane(8),(6S,9R)-长寿花苷(9),羽扇豆醇(10),赤藓糖醇(11),D-(+)-半乳糖(12)。其中黄酮类是小勾儿茶的主要化学成分类型;化合物8、9是Megastigmane类化合物,该类型化合物为首次在鼠李科植物中分离得到,鉴于它们仅见于小勾儿茶中,可以作为小勾儿茶植物化学分类的潜在特征成分,具有重要的化学分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