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五四文学革命至今,新诗发展已近百年,其间新诗发展态势有迅如奔雷霹雳,也有缓似曲折河流。本文试图在传播视域下,对抗战时期大后方抗战诗歌的大众化进行讨论研究。在引言部分,作者对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性界定,比如大后方抗战诗歌,这个概念的含义比较复杂,包括时空范畴以及对诗歌主题内容的规定。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诗歌的大众化,大众化如果仅从概念上进行学理分析,很容易犯用概念解释概念的毛病,造成含义混乱,所以需要具体到分析诗歌大众化的各种表现,化繁为简。在引言部分,作者还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大后方抗战诗歌的研究现状以及与抗战时期大后方诗歌相关的报刊媒介概况,最后,作者表述了本文研究内容的价值和意义。论文的第一章介绍了大后方抗战诗歌的概况以及抗战诗歌大众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实践。自从重庆成为抗战后期的政治文化中心之后,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诗歌盛况超前,全国各地诗人汇聚一堂,诗歌阵地庞大,各类能发表诗歌的报纸期刊众多,诗歌兴盛,诗潮涌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次次具有号召力的诗歌运动。虽然身处大后方大西南地区,但是诗人们的视野很开阔,主动向国际诗人学习。另外,这个时期的诗歌还有一个较大的特点,战争环境促使这一时期的诗歌主题高度统一,一切为战争服务。第二章至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详尽地阐述如何在传播视域下,具体指如何在报刊这类传播媒介中分析大后方抗战诗歌的大众化实践。在文中,作者具体分析了诗歌大众化实践的三种具体形态,朗诵诗、歌谣和街头诗,这也是抗战诗歌大众化最为显著的三种实践形态。朗诵诗和歌谣侧重从诗歌的音乐性进行探索,让诗歌从语言上更接近民众,其实这也一直是诗歌发展的内在需要,甚至况是诗歌的一种回归,从诗歌发生开始,音律就是诗歌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这样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要求下,诗歌为起到宣传作用,诗歌的音乐性则显示出更为强大的力量,诗人对更为贴近民众的歌谣的不余遗力地探索更能说明这个问题。街头诗则更为侧重诗歌的展现形式,以街头墙角这种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给民众。当然,形式往往决定了内容,所以街头在内容上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比如,街头诗的阅读往往是短暂的,需要醒人耳目,街头诗就必须在内容上做到短小精悍,令人印象深刻。抗战诗歌的这三种大众化实践形式在报刊等传播媒介下的实践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作者主要结合了《大公报·战线》、《新华日报》和《七月》这三种报刊媒介来分析抗战诗歌的三种大众化具体的实践情况,作者选择的三种报刊都是在诗歌大众化实践上具有典型意义的。抗战诗歌的大众化,不仅仅是当时历史和时代的要求,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为之做出了努力,更是诗歌发展的一个特殊努力方向。作者力求展现抗战诗歌大众化的整体面貌,并期望能为当代诗歌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