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日趋下滑,从持续十多年的高速增长逐渐回落到7%以下的中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常态。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当局的主要任务不再是简单的政策刺激保增长,而是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未来我国经济将不再过度依靠简单投资拉动,而是向依靠创新拉动转型。我国“十二五”提出创新型发展战略,要实现创新型发展,需要有运行高效的资本市场支撑,但是在现阶段,无论从我国整体金融体系,还是从资本市场运行状况来看,都与发展战略相去甚远。融资结构失衡是目前我国整体金融系统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融资结构过度依靠银行债权性资金,整体社会高负债运行,在经济增速下滑时蕴藏巨大的系统性风险。本文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融资结构变动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的历程,认为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造就了银行占据绝对优势的金融体系,加之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以及功能缺失,造成了我国融资结构的扭曲。其中,债权性资金占比过大,偏好低风险与低效率部门,导致过多资金集中于社会经济某些部门,市场配置资源职能大打折扣,由此带来我国整体经济的效率损失。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将我国社会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国有和非国有部门,假设两个部门拥有不同的效率,资金在两个部门的配置并不能达到有效均衡。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三个假设,即(1)融资规模与权益性资金对于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2)融资规模与权益性资金对于经济效率提升有帮助;(3)权益性资金对于资金优化配置存在有利影响。本文纳入我国近十多年省级面板数据,分3组12次回归对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确实存在融资结构扭曲造成的资金配置效率损失,融资规模对于经济增长、经济效率提升没有太大作用,然而权益性资金对于经济增长、经济效率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债权性资金对于实体经济没有明显影响甚至为负。最后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建议——完善资本市场、加速银行转型才能改善我国融资结构,提升整体经济效率,实现我国创新型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