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风险。方法:101例发病4.5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可接受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与对照组。溶栓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0.9mg/kg的静脉rt-PA治疗,24h后如无出血,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抗血小板治疗,两组患者24h后均复查头CT。所有患者进行基础资料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4h和7d分别接受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并记录脑出血、死亡、肺炎等并发症的情况。依据入院和复查影像学显示,将患者按梗死面积、早期缺血改变进行再分组。以《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为参照评定疗效。对治疗方法、梗死时间、梗死面积、早期缺血改变等各分组的基础资料、NIHSS评分、疗效、出血、死亡等资料进行比较统计分析。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使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秩和检验,以中位数±四分位数差值表示;计数资料对比使用x2检验,如理论频数<1使用Fisher确切检验。均行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溶栓治疗疗效与安全性:51例溶栓患者溶栓治疗前、后24h、7d行NIHSS评分测评,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01),与对照组治疗后24h、7d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分析两组亦有显著差异(P<0.001)。溶栓组8例出血,其中2例实质性出血,4例出血性梗死,2例皮肤黏膜出血;较对照组总的出血风险增加(P<0.05),但颅内出血风险无差异(P>0.05)。溶栓组死亡7例,对照组死亡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对比提示NIHSS评分越高,死亡风险加大。2.不同时间窗的疗效与安全性:溶栓组3h与3-4.5h时间窗治疗后24h、7d的NIHSS评分比较溶栓前均能明显改善(P<0.05),3h内给予治疗恢复更显著(P<0.01)。疗效分析3h与3-4.5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h组3例出血,其中1例实质性出血,2例皮肤黏膜出血;3-4.5h组5例出血,其中1例实质性出血,4例出血性梗死。两组颅内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组死亡4例,3-4.5h组死亡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梗死面积疗效与安全性:>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与<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大脑中动脉梗死组5例颅内出血,其中2例实质性出血,3例出血性梗死;<1/3大脑中动脉梗死组1例颅内出血,为出血性梗死;椎-基底动脉梗死组无出血病例。3组比较:>1/3大脑中动脉梗死组比椎-基底动脉梗死组颅内出血率高(P<0.05)。>1/3大脑中动脉梗死组患者5例死亡,椎-基底动脉梗死组患者2例死亡,<1/3大脑中动脉梗死组未发生死亡。比较3组死亡率发现:>1/3大脑中动脉梗死组较<1/3大脑中动脉梗死组患者死亡率升高(P<0.05)。4.早期大面积缺血影像学改变的疗效与安全性:将治疗前头CT出现>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早期缺血性改变患者与没达到>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早期缺血改变但后期影像证实>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进行比较,发现疗效无明显差异,且颅内出血风险及死亡风险均无差异。将早期>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性改变患者与对照组>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早期缺血改变患者进行比较,发现前者可明显改善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颅内出血及死亡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5.肺炎情况:对溶栓组与治疗组的肺炎发生率进行了比较,发现溶栓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肺炎发生率(P<0.05)。结论:1、3h内给予溶栓治疗安全有效;3-4.5h给予溶栓亦可取得良好效果,不增加不良并发症,相对安全。2、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1/3大脑中动脉梗死面积患者给予溶栓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疗效,但可能增加颅内出血及死亡风险。3、对早期脑组织缺血性改变超过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脑梗死患者可从溶栓治疗中获益,且不增加溶栓治疗风险。4、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可降低患者肺炎发生率